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安顺平坝区昌河村老三寨:“三老”议事助力基层治理
老三寨一角。

  ■ 记者 张光平
  “这里田园风光让我陶醉,有空来打卡……”8月15日下午,在安顺市平坝区羊昌乡昌河村老三寨的“米花节”长桌宴上,头戴白色太阳帽、身着白色T恤衫的外地游客张明丽一边大快朵颐,一边通过手机视频向朋友发出邀请。
  老三寨是当地一个苗族聚居的村民组,现由水库上、老寨院、小寨院三个小组组成。寨子毗邻凯城水库,水库泄洪口流出的水形成一条宽近3米的小河,从寨中蜿蜒穿过,郁郁葱葱的灌木簇拥着一栋栋民居,房屋周边还有连片的稻田。村民住户有唐、杨、刘三个姓氏,共52户218人。
  “米花节在我们这里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老三寨村民小组长唐先念介绍,苗族“米花节”,源于古时候苗族“祭米花”之说,据说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二、十三,时值当地稻米扬花期,苗族同胞们用祭拜“米花神”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谷物丰收。
  “这是我们苗家人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寨上也以过节的方式,宣传苗族农耕文化,搭建区域民族交流交往、和谐共赢的有利平台。”唐先念说。
  “这个寨子竟然有22栋别墅。”前来参加米花节文艺表演的刘淑琴感慨道,她是贵阳市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的村民,与村里的6个姐妹到这里游玩,大家对这里一栋栋的别墅羡慕不已。“我们回去好好宣传,让村里面的人来这里参观取经。”
  记者发现,老三寨除了别墅,村民居住的也是楼房。在这样一个弹丸之地,没有什么支柱产业,村民们是如何实现豪华版的“住有所居”呢?带着疑问,在唐先念的陪同下,记者展开走访。
  “我们这里的人,没有什么心眼。”身着苗族节日盛装的村民王昌芬介绍,她从嫁过来以后,没有看到寨上的人“扯过皮”、吵过架。这次“米花节”,她和寨上的几个姨妈负责在长桌宴上向外地来的游客和参加文艺演出的嘉宾唱答谢山歌。据她介绍,“家和万事兴,寨和万事顺”是当地居民的共识。
  “寨上人先等客人吃好再吃哦。”60岁的村民唐勇坤小声地提醒为长桌宴提供服务的村民。他说,老三寨的人,现在在家的所有青壮年都拢起来了,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也都汇款回来支持活动。寨子就只有300多亩田、200多亩地,农业收入有限,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外面务工挣钱。“我们这个活动,全部是大家集资搞的,大家随意多少,没有强求。”
  “活动的所有收支,我们都张榜公示,做到明明白白。”唐先念补充道,寨上人很团结,传袭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但凡有老人过世,寨上的人都要到,没有村民抱怨。
  “这个寨子,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房。是因为大家心朝正路上想、事朝正路上做。”提起村子的历史,70岁的村民唐勇华侃侃而谈。他说,也不知道居住多少代人了,在附近山上的老祖宗墓碑上刻的年代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这么多年,村子一直传承一个“三老议事”的规矩:如果发生家庭矛盾纠纷、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纠纷,唐、杨、刘三姓有威望的老人出面,组织双方当事人在露天院坝进行“裁决”,输理的一方被罚提供12斤米酒、一只大公鸡请在场人吃“认错饭”。如果不接受处罚或者屡教不改的当事人,寨上人将这个人驱赶出去,搬离老三寨。“从我记事到现在,寨上没有人被赶走。”
  “一个地方要发展,稳定、平安是关键。”唐先念介绍,他2005年退役回来,村民相信他,选他当了村民小组长,寨上的大小事情都经他的手。
  “这些年来,我吃过的‘认错饭’,掰起指头都数得清楚。寨上没有发生过一起治安案件,更不用说发生刑事案件。”唐先念自豪地说。
  “老三寨幸福指数高,邻里和谐,团结互助,村民沿袭的‘三老议事’规矩,值得我们借鉴推广。”羊昌乡派出所所长李刚对寨子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的做法给予肯定。他表示,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矛盾纠纷评议奖惩机制,实现矛盾不出寨,助推地方大和谐。
  “寨子一直靠务工经济来维持不是长久之计。下一步,我们准备好好挖掘民族文化,打造‘袖珍版’苗家风情寨,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逐步让外出务工的青壮年留下来,让孩子不再成为留守未成年人,老人能够享受儿女尽孝在面前,让52户人家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见证者、受益人。”展望未来,唐先念信心满满。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