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红色文化教育。 ■记者 张斌
“两个数比大小,比如100和120之间,填小于符号‘<’和大于符号‘>’,这两个符号不能用反,‘张口’一面对着大数,“尖角”一面对着小数……”6月14日上午,记者走进石阡县困牛山红军学校“红三班”教室里,教师吴乐洪注重教学方法,一会儿工夫全班同学都会了。
石阡县困牛山红军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余明状告诉记者,该校紧邻困牛山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与思南县瓮溪镇隔河相望。学校始建于1933年,当时的校名为“保国民小学”。1992年,学校更名为石阡县龙塘镇川岩坝小学。2024年3月,正式更名为石阡县困牛山红军学校。辖困牛山、川岩坝、马槽溪、楠木窝、凉风阡、老君山等6个行政村,总人口8228人。其中,6至11周岁适龄儿童701人。
在91年间,经3次更名后的石阡县困牛山红军学校,现有教学班6个,教职工31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音体美教师充足,教师教育信息化合格率100%。在校学生180人,其中住校生122人。
记者采访时,同学们还在川岩坝小学上课,新学期,师生将搬入新校区。
石阡县困牛山红军学校是石阡县依托困牛山红色文化资源,高起点规划、标准化实施、高效率新建的一所学校。总规划用地面积为8647.52平方米,建筑面积4850.18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471.75万元,主要建设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校门、学生运动场及室外附属工程等,办学规模为6个班270人。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秉承“星火相传、美美与共”的办学理念,以“一训三风”为核心,美的教育为驱动,“八红”育人为载体,办学条件有效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多次受石阡县委、县政府、龙塘镇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表彰。
7月2日,在省教育厅举行的贵州省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石阡县困牛山红军学校教师李煜嫣介绍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的成效及经验。
困牛山红军学校以红色资源库、教育基地为载体,全力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动融入全国中小学生智慧教育云平台,搭建思政网络大平台。不断开展各类特色活动,以“大思政课”推进困牛山红色文化育人迈出新步伐,学校被打造成家门口的好学校,深受家长好评。
“我们组织少先队员,开展‘踏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研学活动,让学生在研学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鲜活性,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李煜嫣说,今年以来,到困牛山开展红色研学的学生累计达8136人次。
困牛山红军学校组织师生走出校园,寻访老红军、红军后代,赴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开展红歌传唱、红色宣讲进村寨、进家庭,以“红色人物我介绍”“红色历史我来说”的方式传承红色文化教育。同时,把《红军长征在石阡》《浴血困牛山》读物及影视片,《壮士血染困牛山》《一封红家书》红色歌曲等作为思政教材。
目前,学校已开设红色研学课程8门,成立“军体拳”“话剧社”“合唱班”等红色兴趣小组,培育“小小红色讲解员”32名,构建“沉浸式情景模拟+参与式体验活动”的红色育人模式,让学生在红歌演唱、话剧演出、故事讲演、竞赛闯关等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实现红色文化教育高质量发展。
未来,学校将不断摸索开拓大思政育人模式,在思政课教研、实践教学、党性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不断提升困牛山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价值、丰富育人内涵、拓宽育人路径,使困牛山红色文化底色更加鲜亮,育人功效由学校延伸到社会,以“大思政课”书写困牛山红色文化育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