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的观山湖公园草木丰茂,成群的鹭鸟在湖中小岛憩息、飞舞、戏玩,与湖水相映成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通讯员 李鹤 摄(贵州图片库 发) ■ 记者 敖子棋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赴贵阳市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实地调研资源循环再利用、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科普等情况,详细了解贵阳市在环境保护“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吃干榨尽”:让垃圾变废为宝
在贵州资源循环再利用静脉产业园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车间、医疗废弃物处置车间,叉车来回穿梭,拆解物传送带不停运转,一派忙碌景象映入眼帘。
“园区集医疗废物处置、输液瓶(袋)处置、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置、循环经济科普培训于一体。”该产业园负责人介绍,静脉产业园通过大数据管理系统,可对回收拆解的每一辆汽车、每一台家电进行全流程追溯,拆解后回收的废旧金属、塑料等再生资源,通过企业自建的网上平台竞拍,销往全国各地,得以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
“用‘静脉’的理念科学处置废弃物,转化为发展‘动脉’的有生力量。”检查组表示,当前,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的深入推进,静脉产业园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垃圾“吃干榨尽”变废为宝,将对资源的节约化利用和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生活中最常见的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最终去了哪里?带着问题,检查组来到了贵阳市白云区贝尔蓝德科技有限公司餐厨垃圾处置项目和瀚蓝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原本混杂各类食物残渣的餐厨垃圾,通过提炼和高温厌氧发酵等技术,摇身一变成了生物柴油、有机渣料和用来燃烧发电的燃气,目前该项目日处理餐厨垃圾已达500余吨。
生活垃圾在这里走向了最终“归宿”。经过高温焚烧“浴火重生”,对烟气、飞灰、炉渣、渗滤液的无害化处理,转化为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瀚蓝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标志着贵阳市生活垃圾进入零填埋、焚烧发电时代。”据介绍,截至2024年2月底,该项目已累计处理生活垃圾超121.9万吨,累计发电超5.34亿度,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
“揭盖复涌”:贯城河焕发生机
作为南明河的支流,贯城河南北纵贯城区中心。今年1月,贯城河河道揭盖复涌,碧波荡漾,重新焕发出生机。
但在过去近60年里,这条河流被飞速发展的城市封盖,只存在许多老贵阳人的记忆中。20世纪90年代,城市快速发展,大量污水排入河道,导致水体又黑又臭。后来,由于上游污水被截流,贯城河下游干涸断流,部分河段被浇筑盖板用作人防工程、临时停车场等。
贯城河承载着贵阳的历史记忆,让儿时美丽的贯城河再现,是广大市民共同的心声和期盼。2012年以来,贵阳市按照“流域统筹、系统治理、上下游共治”原则,分阶段进行水生态恢复治理。
自2018年起,贵阳市开始大力治理黑臭水体。至2020年6月,29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完成,并全部销号实现长治久清。
只有把生活污水管住,才能有效地减少区域污染物的排放量,贯城河水清岸绿的背后,是“看不见”的下沉式再生水厂。
通过一道道旋转楼梯,检查组抵达位于六广门体育场地下32米处的再生水厂。据介绍,2019年5月,贵阳市对贯城河沿河排水大沟严格实施雨污分流,并在上游建成了贵医、六广门两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极大地削减了贯城河流域污水量。
目前,六广门和贵医两座水厂每天可向河道补充12万立方米以上的水,为贯城河复涌打下了坚实基础。水厂还能实现20%中水回收,为地上体育综合体提供绿化、体育场草坪、办公生活使用,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城市集约化发展的“双赢”。
“寓教于乐”:生态文明在身边
夏日时节,观山湖公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检查组来到坐落于公园湖畔的观山湖区生态文明展览馆,不少游客正在展厅游览拍照。
“该馆是我省首个‘省区共建’的省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馆,也是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示范点,是全新一代‘建设成果展示+生态互动体验+融入式学习’生态文明展览馆。”负责人介绍。
步入展厅,“生态文明的旗帜与引领”“贵州的生态文明践行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个篇章依次展开,全面呈现了近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此外,展览馆还建设了多媒体交互、AR打卡拍照、沉浸式影厅等互动性、趣味性满满的体验设施,以及1.2万平方米的室外展区。
“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基础上,添加更多知识性、体验性、趣味性的展陈项目,不仅仅科普生态知识,更注重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寓教于乐的沉浸式观展,给检查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要发挥人大监督作用,强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落地见效。”执法检查组有关同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