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杨梅:
一位法官妈妈的日常坚守
工作中的杨梅。

  ■ 记者 付先锐
  “宝贝,起床啦。”
  “妈妈,让我再睡一会儿嘛。”小家伙翻个身又睡着了。
  “不行不行,快清醒清醒,要迟到了哦。”杨梅提高嗓门边嚷边穿衣服。
  “妈妈,你别说这种话。”这是每天早晨的生活开启模式。
  她是六盘水中院立案二庭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年均收结案数400余件。每天,她都绷紧神经,不敢懈怠,就怕不慎出现程序问题、审限超期问题等等。
  早上闹钟响起时,杨梅按下闹钟,感觉昨日的疲惫还未散尽,想再赖几分钟……突然,脑海里闪过一个数字“3”——对了,今天有三件案件要结,还有两个庭要开。杨梅瞬间睡意全无,伸直四肢狠狠地伸了一个懒腰,嗖地一下爬了起来。
  再次冲进卧室瞥了一眼孩子,小家伙睡得正香。叫醒孩子穿衣、洗漱,飞速牵着她出门。开车时,小家伙虽然睡眼惺忪,还时不时提醒:“妈妈,你开慢点哦。”
  把孩子送入幼儿园,进入下一个“战场”。今天早上开庭的是一个确认劳动关系的案件,已经是第二次开庭了。之前阅卷及庭审发现原告的诉请基本没有成立的可能性,主张劳动关系,却没有合同、工资支付凭证和上岗证。这件案件只是铺垫,他还要主张工伤赔偿款。从证据来看,他是否在被告处受伤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杨梅发现,虽然原告的证据证明力几乎为零,被告也不认可原告的陈述,但从仲裁及一审中被告模棱两可的陈述及上次庭审时观察到被告闪躲的眼神,她判断双方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根据法律规定,本案中的证据仍然无法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这就是有些案件出现的如果作出判决,符合法律规定,但不一定合乎情理的情况。
  鉴于这种情况,今天再次开庭的目的,除了再次核实事实,主要是组织双方调解,从情理上还原告一个公道。开完庭,案件事实没有什么新的变化。于是,杨梅从法理、情理的角度,对被告做了大量思想工作,最终被告被感化,同意向原告支付各项赔偿款近5万元,双方握手言和。案件对双方矛盾的成功化解,实则处理了两件案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看看时间,十点半,还可以去看看一个案件现场。带上书记员,出发。
  “吃饭了!”同事好心提醒道。
  “谢谢啊,还有几分钟,正在看卷宗。证据看到一半,思路不能断。”杨梅笑着回答。
  下午,开庭、合议、拟写判决……有时大家会开杨梅的玩笑,不是在开庭,就是在开庭的路上;不是在合议,就是在合议的路上。
  老公打电话给杨梅,看看电脑上的时间,六点多了,但杨梅还有两个判决要写。她让老公先去接孩子回家,自己加班。
  晚上,刚打开家门,孩子拿着一幅画冲进杨梅怀里:“妈妈,你看,我今天在幼儿园画的,好看吗?”陪孩子玩了会儿,休息时间到了……
  杨梅说,她的生活看似千篇一律,看似又苦又累,可每当看到孩子日渐长大,她有满满的幸福感。每当看到当事人握手言和时,每当一纸判决伸张正义时,便是一名法官用责任心、使命感为司法事业作出的贡献。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