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们与群众交流。 ■ 通讯员 阎杨
“春来十里菜花黄,秋到万亩稻谷香,龙潭附廓水相逢,玉带回旋绕村庄”。今年三月,黔西市洪水镇解放村千余亩油菜花迎春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打卡。
近年来,依托“柳岸水乡”优美的田园风光,洪水镇解放村大力发展油菜产业,推动农旅融合,带动餐饮、民宿等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而在洪水镇农旅融合发展的背后,包含了不少洪水镇各级人大代表的履职生动故事。
听民声察民情 聚民智解民忧
解放村先后获“中国最有魅力十大休闲乡村”“全国最美宜居示范村”称号,并于2017年获得“全国文明村”称号。2018年10月,“柳岸水乡”景区被评定为“3A级国家旅游景区”。
“我们村风景好,来游玩的人很多,但是绝大部分都是‘一日游’,我们要在增加游客停留时间上下功夫,把‘一日游’变成‘多日游’,更好地促进增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旅游度假村这一品牌,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产业链……”
近日,洪水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走进代表联络站室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围绕如何做活做旺农文旅融合文章展开讨论,齐心协力把家乡的活动越办越好。
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交流,最终形成一致意见,记录在册,分类整理,能办理的立即办理,不能办理的积极争取确保“件件有回应,事事有回音”。
像这样有主题、有特色、有结果的交流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洪水镇的人大代表一直在坚持。他们积极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建言献策,为解放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更加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特色鲜明贡献力量。
发展红色旅游 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发展日渐兴旺,红色文化同是解放村的一大特色。
位于解放村大寨组的“戴家大院”,为清末民初戴礼谦所建,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是红二军团六师临时指挥所旧址。
“1936年2月,红二、红六军团巧渡鸭池河,挺进黔西腹地,分驻洪水等地,红二军团第六师师长郭鹏带领红军在洪水打土豪、分浮财、建游击队、开展扩红运动,有力支持了红军长征转战黔大毕回旋乌蒙山,给水深火热中的贫苦人民带去生的希望,洪水的红色故事拉开序幕……”代表们来到这里,再次重温这段激荡人心的红色历史。
红六师虽然驻扎在洪水镇的时间不长,但严格遵守纪律,不仅对劳动人民的财物秋毫无犯,并且处处关心百姓疾苦,视穷苦百姓如亲人,红军爱百姓,百姓拥红军,解放村因此而得名。
近年来,洪水镇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组织人大代表等充分收集整理红军与当地群众之间鱼水深情的故事,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史料,梳理清楚红军驻留在解放村的历史脉络。
“我出生在这片红色热土,从小就听了很多革命故事,受到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有义务把红色文化宣传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洪水镇人大代表、解放村村委会副主任陈英说。
在陈英看来,保护好、利用好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文化内涵,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助力高质量发展是当前解放村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在洪水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她提出《关于保护黔西洪水红二军团六师临时指挥所旧址的建议》,建议坚持保护第一,全面加强革命旧址、革命文物整体性保护,维护旧址历史风貌,让更多人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积极发挥作用 认真履职尽责
“我们环境那么好,水清岸美,一定要保持好,特别要杜绝污水横流、乱搭乱建等现象……”
“环境整治还存在一些死角,镇属各部门要发挥好职能作用,互相协调配合,适时组织联合执法等相关行动,营造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乡村风貌,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感……”
4月10日,洪水镇人大代表们开展集中视察活动,期间,代表们重点围绕村庄垃圾、畜禽粪便、污水排放、庭院和房屋周边环境卫生、乱搭乱建等影响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问题,边走边看,边听边问,深入交流探讨,就下一步如何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出了意见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事关群众健康福祉和生活质量,事关乡村振兴,只有环境整治好了,群众才有幸福感获得感,同时,作为人大代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黔西市人大代表,68岁的代远富一直关注村里各项工作的发展情况,紧盯群众最急需的事情,在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提出了很多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议,均得到了解决。
围绕中心大局,洪水镇人大始终做到依法监督、正确监督、有效监督。洪水镇人大主席孙启文介绍,今年以来,共收到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7条,主要涉及污水排放、道路硬化、水利设施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均已全部移交镇政府各部门、各站所办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