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雷山县方祥乡
小山村里的大变化
  ■ 通讯员 吴兆彬 记者 李丽
  闲置废旧的木屋经过翻新装修,变身成为靓丽整洁的农家民宿;一片片荒田通过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又一个“增收园”“网红打卡地”。近年来,黔东南州雷山县方祥乡坚持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主抓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荒景”变成“风景”;因地制宜培育美丽经济,拓宽“两山”理论转化通道,奋力绘就“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画卷。
  踏上美丽“新跑道”
  方祥乡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既有禀赋的生态资源又有优秀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然而村落分散化,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落后等,曾是当地“成长的烦恼”。
  “过去村里的路坑坑洼洼,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天一黑就出不了门,现在不一样了!马路宽了,灯也亮了,花草都种上了,环境更美了!”说起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后的巨大变化,毛坪村村民杨诚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2015年因暴雨损毁的38栋民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于2016年完成重建,如今村民们都忙着装饰他们的新家!”毛坪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扬介绍,重建之后的“新村”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以乡村建设理事会、监事会为载体,推行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持续激发群众建言献策、献智出力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乡村建设从“帮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有效激活古村落蝶变动能。2023年,毛坪村利用传统村落保护资金及社会筹措资金200万元,建成“环雷公山种子博物馆”“网红直播间”“深山食材工坊”“励志超市”等一批共同缔造试点。
  昔日“脏乱差”,今朝“绿富美”。巫密河从毛坪村穿过,沿河望去,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又一个“毛坪村”。
  环境整治来之不易,方祥乡把保护和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群众性的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全域治理、全域景观。
  全域治理——坚持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建立挂钩包联、互比互促、督考闭环“一盘棋”联动机制,举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比武”等学习比拼活动,统筹抓好问题治理、长效管理。发动群众共建共享,涌现一批如“优秀护林员”“星级文明户”等先锋模范。
  全域景观——把和美乡村建设与方祥乡禀赋山水生态、深厚文化底蕴、独特建筑风貌相结合,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历史文化村落分门别类、分级保护,规划和设计因村制宜、科学开发。开展“我在方祥有个园”活动,乡贤爱心人士认捐金额超300万元,使“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成为全域共识。
  产业飘出“幸福味”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格头村将破旧闲置的农房修缮改造,与我国仅存的面积最大,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片秃杉林融为一体;坑坑洼洼的卵石小道修葺一新,变成了“秃杉之乡”独有的乡间景观。
  环境变好了,老百姓上哪儿去挣钱?村里怎么发展?格头村依托禀赋生态历史文化,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入选“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该村也是“苗疆十景”的重点打造项目。去年7月,改造提升的非遗小院以“民俗体验”+“伴手礼”的打开方式迎来了第一批游客,展出一批芦笙、苗绣等非遗产品,掀起年轻群体的消费热潮,村集体年经济总收入超120万元。
  乡村活跃了,发展机遇也来了。本在外务工的杨正荣从格头村日渐增多的人流量中看到了商机。
  “来游玩的大都是外地人,但我们村住宿、吃饭的地方不多,我就找到村委去问能不能在这里开个农家乐。”2021年,杨正荣把自家闲置的木房精心改造了一番经营起农家乐。如今,他的农家乐生意不错,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的梦想。
  和杨正荣持有相同想法的还有杨昌智。毕业后,杨昌智做过销售员、工人、服务员,随着格头村环境不断升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他也看到了回乡创业的希望。去年9月,杨昌智选择回到村子发展,利用自家房屋和个人技术做起了售卖稻鱼和蜂蜜的生意。
  “门前就是绿水河畔,透过窗台能看到人来人往,这里既是店铺,也是我的家。回到村里,既能挣到钱,也可以照顾老人、小孩,我觉得挺满足的。”杨昌智说。
  格头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向周边辐射,并联动县域品牌,积极推动建设“环雷公山生态山居民宿旅游经济带”特色风貌区,连片推动产业转型、农村治理提升、民生事业改善,以农文旅融合助力共富,开展沉浸式“传统村落康养游”活动,“古风今韵”更显生命力。
  绿水青山把“诗与远方”带到身边,也把好日子带到眼前。方祥乡结合实际情况,培育直播电商等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让“幸福味”飘进农民生活。落地建成“蜂蜜黔球培育基地”“百亩稻鱼种养殖示范基地”等“百万产值”重点农业产业项目,累计培育各类农业生产示范基地20余个。孵化“精品生态茶”“高山冷水稻花鱼”“野生蜂蜜”“优质朝天椒”等品牌,产业年产值超1350万元。目前,全乡特色民宿21家、农家乐30家,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近100人。
  “内外兼修”促融合
  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小山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越走越宽,“诗”和“远方”“融”得越来越自然、“合”得越来越协调,如今,有“颜值”的山村正朝着有“内涵”而沉淀。
  “自从有了党群夜校、农家书屋,村里的风气转变很大,打牌喝酒的少了、学习干事的多了,邻里间的关系也变得更融洽了。”水寨村党支部书记唐建说。
  2021年以来,水寨村利用村委楼打造出党群夜校课室、农家书屋等活动场所,还设院坝协商点,已然成为村里老人们的热门打卡地。
  随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需求又萌生了更多期待。不少村民提出:“我们想多看几部电影、想有专人来组织活动、想了解更多政策和时事……”
  2023年,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水寨村又陆续增加了“院坝电影”“院坝法治宣传”“一约四会”“志愿服务队”等系列文明新风活动。
  着眼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方祥乡大力推动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党群夜校、农家书屋等贴合群众需求,颜值高、内容多、运行灵活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完善启用,点燃了百姓文化乡情,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方祥乡践行“四下基层”,将基层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作为落实“扬优势强产业”“补短板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的重要途径,做深做实“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优质公共服务惠及群众,将服务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基层矛盾化解率达到100%,全乡村寨志愿服务实现100%覆盖。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如今,在一个个“小乡村”里的“大变化”如繁花次第盛开在雷公山上,已然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筑牢乡村文化底蕴、乡村精神家园的动人亮点。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