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三代人的“营养午餐”
——石阡县孙家坪村彭廷英家“食光”变迁记
全省380万农村娃吃上了营养午餐。

  ■ 记者 钟明秀 张永霞 赵中行
  过完春节,全省各地中小学有序开学,静寂的校园又迎来欢声笑语。
  看着在学校领到免费鸡蛋牛奶的孙子,家住铜仁市石阡县大沙坝乡孙家坪村的彭廷英不禁回想起50多年前自己上学时的场景。在那物资贫乏的年代,一碗白米饭成为最热切的渴望。
  时光飞逝,已是耳顺之年的彭廷英不再为吃饭发愁。作为中国农村最普通、最常见的家庭,彭廷英一家三代人的校园午餐生活,见证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见证着农村教育的深刻变革,见证着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匮乏年代:自带干粮上学去
  1971年,刚满7岁的彭廷英到了上小学的年纪。虽然家境贫困,但父亲母亲一咬牙,还是凑足学费让她进了学堂。然而,吃饭却成了大问题。
  学校离家并不近,每天走路来回得花两三个小时。天一亮就出发去学校,晚上到家才能有饭吃,中午只得饿肚子。怎么办?
  彭廷英母亲特意为孩子准备了一个铝盒子,用来装午餐。说是午餐,里面却只有咸菜、红薯、苞米等,最好的是麦米饭。
  “一年到头见不了多少油腥,更别谈有肉吃。”彭廷英说。
  十多口人的家庭,挣“工分”的却只有三四个,粮食根本不够吃。祖辈父辈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紧着孩子吃。粮食不够时,还要向乡亲邻里借,才能艰难度过一年。
  这样的情况,在1982年迎来了好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势在必行,我国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锅饭”被打破,农民成为用勤劳双手解决温饱的自由人。
  彭廷英家在当年分到了土地10余亩。从此,油菜、稻谷和烤烟成为彭家维系生计、支持发展的家业。对外借的粮食,也在土地收成的第一年还清。
  “农民动起来了,村庄活起来了,日子好起来了,大家都充满着信心和希望。”彭廷英回忆道。
  温饱年代:一元一份吃不饱
  1992年,南方谈话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散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南下打工热潮吹到了贵州的村村落落。1993年,彭廷英的丈夫外出广东务工,一去七八年,归来时,为她带回第一张50元人民币。
  “稀奇得很,了不起得很!”彭廷英说。
  2001年,儿子孙令进入初中,开始上寄宿制学校,他第一次有了自己可支配的生活费。
  “钱不多,每个周5至10元。”彭廷英回忆道,“孩子拿着钱可开心了,学习更有劲儿。”
  刚开始,孙令同大多数学生一样,星期天下午返校时背上一袋米和一罐油辣椒,作为一周“口粮”,生活费则是“口粮”的补充。
  “要省着点吃、有计划地吃,不然就得饿肚子。”孙令说。
  初中阶段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饭量大是中学生的共同特点,可是菜品单一不新鲜,营养缺乏成为普遍问题。
  “那个时候,一周能吃上一顿回锅肉都很奢侈。”孙令介绍,学校附近开了许多小餐馆,有炒饭、盖浇饭、炒菜、粉面等,罐头里的菜吃完后,他才去小餐馆点上一份小炒肉,改善生活。
  “一般菜品1元钱左右,好一点的1.5元至2元不等。”孙令说,为了节约用钱,他点的基本上是一元一份的白菜肉丝,经常吃个半饱。只有身上余钱多或学业进步时,他才奖励自己吃一顿“大餐”——一份红烧肉或回锅肉。
  “后来,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初三毕业那年,孩子的生活费已达到30元,不再为吃的犯愁。”彭廷英说。
  小康年代:营养午餐伴成长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彼时,彭廷英的孙子孙宇泽正在孙家坪村小学上一年级。
  “孩子在校吃午餐,有荤有素、营养均衡,还免费。”
  彭廷英介绍,孙子进入小学以来,就吃上了“营养午餐”,学校会定期公布学生膳食表,孩子在校吃了啥,家长一目了然,既放心又安心。
  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贵州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给每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每天补助3元,为他们送去免费营养午餐。
  彭廷英记得,政策刚出台时,村里许多村民都感到震惊,不仅到校询问,还到村委会确认。作为村妇女主任,她不厌其烦地为大家答疑解惑。了解政策后,村民都拍手叫好。
  “先是补助3元,后是4元,现在已经是‘5+X’了,他的午餐我就没操心过。”彭廷英说,最令她欣喜的是,孙子挑食的毛病也在学校“治”好了,身体倍儿棒。
  如今,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孙家坪村旧貌换新颜。彭廷英紧跟发展东风,在家流转土地建起了果园,一年收入十来万,不仅自己赚了钱,还带动了村民发展。
  “在外工作的儿子儿媳要给孩子寄生活费,我都不收,我有!”有着稳定收入的彭廷英,说起话来底气十足。

  记者手记
  今年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第13个年头。贵州率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从“3元营养餐”到“5+X”营养提质行动,已惠及我省380万农村中小学生,成为山区群众交口称誉的“民心工程”。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彭廷英一家三代人的营养午餐变迁故事,折射的是我国促进教育公平取得的巨大成就。昔日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都成了现实。
  教育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必将更加扎实稳健、更加坚定铿锵,创造出更多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