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茂村俯瞰图。 ■ 记者 赵中行
2月21日深夜两点半,屋外寒风呼啸,树枝在林中互相碰撞,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陆学会和李小俊准时起床,简单洗漱后,如往常一样开始熟练和面,为制作面条做准备。
陆学会和李小俊是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村民,年轻时外出到广东省某电子厂打工,凭借够勤奋、能吃苦,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和家中老人逐渐老去,他们不得不考虑今后要怎样兼顾工作与家庭。
“在外打工虽然挣钱,但不可能打一辈子工,以后年纪大了,怎么办?”陆学会和李小俊商量后,最终决定由丈夫李小俊先回家修建新房。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视察,在这里留下了深情话语——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当天人很多、很热闹,大家站在道路边上,热烈欢迎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李小俊回忆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花茂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花茂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积极探索“绿色产业+”“乡愁文化+”等农文旅融合产业。
2017年,陆学会回到花茂村,准备乘着绿色产业的东风开一家土面坊。交3000元学习制作技术、在网上订购设备、到北京考察设备厂家,一番忙碌后,花苗田土面坊正式营业。
“因为不懂,特意定制了不锈钢管用来挂面,没想到不锈钢管导热性强、易滚动,致使面条在晾晒时常常从接触处断裂,闹出了不少笑话。”陆学会笑呵呵地回忆学习制面时的窘迫,“后来将不锈钢管改为木棍挂面,情况就好多了。”
面条做出来了,怎么卖出去将劳动成果转为经济收益?
“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陆学会夫妻俩深知传统“等客上门”模式已过时。李小俊除了在家中参与制作面条外,还逐渐摸索出周边村民作息时间规律,开着面包车走村串寨卖面条。
“不去赶场天集市卖,因为集市商家多、竞争大,而且客户从集市买完面条后还要背回家,既重还不方便,不如直接送货上门。”李小俊还在卖面条过程中发现,中等宽度的面条特别受欢迎,于是有意识地加大中等宽度面条的产量,并以半个月或20天为一个周期,估摸着客户吃完了,就及时按照既定路线售卖,培养固定客户。
除了零售,陆学会夫妻俩还开发面条批发业务。
“批发虽然价格相对较低,但胜在量大,并且能提升品牌知名度。”陆学会说,如今花苗田土面坊有4个固定批发客户,以后会逐渐增加。
因当地结婚有送喜面的习俗,陆学会夫妻俩另辟蹊径——定制喜面。
“喜面的多少根据习俗有所不同,但一般为36把,每把1.2斤。我们会用红纸将面条打包好,方便客户使用。”陆学会说。
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好“花苗田土面”证明商标,陆学会夫妻俩还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注册了“花苗田土面”商标。同时,在包装袋上印制商标图案、宣传标语、售卖地址、联系电话及微信二维码等信息,扩大品牌知名度,培养客户黏性。
“短期看,定制包装袋虽然会增加一定成本,但计长期收益,这笔投入很划算。”中午11点半,700斤面粉已经做完,全部晾晒上了,陆学会准备把制面机清洗干净,休息一会儿。
“老板,买点面条。”说话间,窗外传来呼声。陆学会把客户带进储存间,取面、称面、打包,一气呵成。
“你家面条好吃。”客户接过面条满意地说。
“家人在身边,生活才有奔头,赶上了好时代,越奋斗才能越幸福。”陆学会送走客户转身继续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