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三都法院:
坚守为民初心 践行司法为民
  ■ 记者 罗翔
  近年来,三都自治县人民法院在立足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的基础上,融合民族地区特色、多元解纷实践,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初步形成纠纷化解提速增效、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的良好格局。
  “四项调解” 服务基层社会治理
  开展“双语”普法调解,加强民族间文化语言沟通——
  “懂法,生活处处都如意,守法,日子过得甜如蜜……”
  “法律知识多学些,人生之路便直些,违法乱纪远离些,幸福安康便多些……”
  一曲曲宛转悠扬的普法水歌,在村头寨尾哼唱。法官走进少数民族村寨,利用水族群众喜欢听水歌、爱好唱水歌的特点,把《民法典》内容编写成了水歌,广泛传唱,在水歌的传唱中将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唱进更多基层群众心中。三都自治县人民法院坚决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融合的政策,大力培养双语法官,以双语法官为纽带,开展“水语法庭”“布依语法庭”“苗语法庭”巡回审判,同时推动构建“法官+村‘两委’+寨佬”调解模式,全院18名少数民族法官、23名少数民族助理与全县105个行政村(社区)均建立调解沟通联系,3名精通苗语、水语的双语法官长期奔波在县内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
  以“巡回审判+民歌普法”的形式,在双语法官调解案件过程中,邀请“寨佬”“歌仙”及村支两委参与其中,利用“山歌”化纠纷、促和好。2022年以来,通过双语法官诉前沟通+村“两委”+寨佬调解的方式化解少数民族群众的婚恋纠纷、相邻纠纷、人格权等民事纠纷431件。
  建立“异地”联动联调,加强离乡群众权益保障互通——
  “法官,我在外地打工,不能到法院出庭,怎么办?”为整合有效资源,减少当事人往返奔波,三都自治县人民法院把纠纷化解阵地延伸到省外,通过在常州挂牌建立调解工作室,选聘了两名三都驻常州党员服务中心的干部和两名在三都农民工中有一定威望的三都农民企业家为专职调解员,异地开展民事纠纷调解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好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实现线上化解纠纷,减少当事人诉讼成本消耗、更好地保障外出务工群众的合法权益。2022年以来,通过在线调解方式调处矛盾纠纷1050件,线上受理诉讼立案1316件,线上开庭1298件,法律文书电子送达率达到95%以上。
  创新“绣娘”乡情调解,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共通——
  韦应丽是三都自治县人民法院聘请的一名“绣娘调解员”,她带领的绣娘团,也是三都自治县的一支“水乡巾帼调解队伍”。绣娘们时常聚集在一起交流沟通,对村里的矛盾早发现、早沟通、早调解。韦应丽在一次与绣娘的聊天中得知,村里的张老伯电话巧遇“神医”,声称其包治百病……张老伯欲到银行转账高价买药,韦应丽联系法院干警,一起赶往张老伯家以案释法,揭示骗局真相,最终打消了张老伯高价买药治病的念头。
  深化“水书先生”传统调解,加强民族文化发展融通——
  不久前,一男子酒后和妻子发生口角,妻子向派出所报警并要求离婚。法院干警收到辖区综治办通知后,主动联系“水书先生”一同赶往家中调解纠纷。“喝酒后就好好休息,而不是喝酒醉了回家找老婆吵架,还影响家人的休息,在子女面前也没有正经样……”“水书先生”语重心长地向喝得醉醺醺的男子说理。
  在水族家庭,父亲特别重视在子女教育上的正面榜样作用,男方听了“水书先生”话后沉默不语,“水书先生”继续耐心地将民法典内容向夫妻二人阐释,这场家庭风波最终得以平息。
  三都自治县人民法院通过与“水书先生”和寨佬建立沟通联系,各村寨知晓水书,善于用水语苗语沟通的寨佬成为各乡镇村人民调解主要力量,人民调解员实现镇、村、社区“全覆盖”,将保险调解、社区调解、医疗调解、金融调解、物业调解、交通调解等纠纷纳入多元调解工作当中,形成以县综治中心为一个中心点、县级各专业调解组织、六镇两街道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结构模式。
  由内向外 撬动基层“大治理”
  延伸司法服务触角,治理窗口向前移——
  “这样的调解方式避免了我们往返奔波数小时的麻烦,方便我们办事。”巫不社区群众说道。
  为将司法服务延伸至每一个角落,三都自治县人民法院3个派出法庭在辖区构建“法官工作站+诉讼服务点+巡回审判点+诉讼联络员”基层便民诉讼服务网络,同时充分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优势,强化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形成“法官进村寨、就地解纠纷、矛盾不上交”的工作格局。
  主抓基层社会治理,解纷力量向下沉——
  “法官,我确实不应该侵占别人家山林种植茶叶,我也愿意赔偿,但是茶叶是我亲手栽种的,现在长势也很好,作为一名茶农我真的不忍心看着它们被摧毁。”原来,该院将法庭搬到了当事人家门口,就地审理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坐堂办案”变为“办案到村”,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并就当事人发生争议后可以采取的维权途径等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解读,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没想到事情处理得如此顺利,真的特别感谢。”问题得到解决,当事人感到格外高兴。
  旁听案件调解的村民说:“法庭到家门口调解,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法律知识,这种巡回办案方式我们很欢迎。”
  坚持能动司法,打造传统村落保护法庭——
  “树不能乱砍,鸟也不能随意捕,我要把今天学到的分享给我的家人。”这是在开展法庭公众开放日普法系列活动上一位小学生的感言。
  都江镇森林资源丰富,曾是环资犯罪的高发区,靠山吃山曾是山区百姓骨子里的老观念。该院加大对环境资源犯罪的法治宣讲,以各种主题宣传日为契机,走上街头、深入村寨开展“双语”普法宣传活动,把法律送进偏远民族村寨、送入农户家中。同时,为维护好优美的原始村落风貌,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守护人民群众“精神上的家园”,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主动延伸司法服务,打造“传统村落保护法庭”,构建“传统村落保护+司法服务”模式,更好地留住历史传承、留住美丽乡愁,服务乡村振兴。
  破解执行难 打通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
  善意文明执行,挽救企业生存危机——
  贵州某集团有限公司拖欠黔南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24万元工程款未及时履行还款义务,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执行法官考虑到案件牵扯辖区民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保障企业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能维持正常的经营?成为了执行干警面临的一个难题。于是,执行干警多次奔走、联系被执行人进行沟通,大量细致地了解企业生产、资金、负债等情况,并向黔南某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转达了贵州某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困境和和解意见,尽可能减少对双方企业经营的影响。最终,在执行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双方就还款期限、金额等细节达成了和解协议。
  案件执行完毕后,申请人专程将一面印有“勇于担当 执法为民”的锦旗送到三都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表达感谢。
  执行攻坚不打烊,司法为民不停歇——
  团圆佳节,执行局依然灯火通明。韦某甲与妻子韦某乙判决离婚后,韦某乙拒绝履行支付抚养费义务,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执行干警考虑到,如果只是通过对韦某乙银行账户进行冻结,并不能实质性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为充分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执行干警积极对韦某乙做思想工作,经过几轮劝说,韦某乙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一次性支付欠缴的抚养费9600元,案件顺利执结。执行干警督促韦某甲和韦某乙继续履行抚养和教育的义务,尽量减少因离婚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始终是法院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三都自治县人民法院将持续站稳人民立场,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切实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的权利。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