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让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
——我省探索校农、校工、校旅结合走出新路径
  ■ 记者 钟明秀
  从强化教育扶贫,到引导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校农结合”助力乡村振兴;从开展校企合作,到推进全省高等院校、职校建立健全校工结合长效制度;从鼓励高校专家学者深耕贵州文旅产业,到构建校旅结合常态化帮扶机制……全省教育系统在推进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在校农结合创新实践成果基础上,创新开展校旅结合、校工结合,聚焦“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回归教育职能,坚持系统谋划、面上推进、点上突破、示范引领、突出实效,全面促进我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贵州篇章贡献教育力量。
  校农结合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白菜、萝卜、南瓜、冬瓜……冬日的清晨,寒意正浓,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的食堂里,工作人员却搬运得热火朝天。
  “校农结合模式让荔波县水岩村农民种植的蔬菜一路绿灯来到我们食堂,共计采购了1万余斤,省了很多中间环节。”该校食堂负责人说,同学们吃得放心,老师家长也感到安心。
  让“菜园子”直通学校食堂“餐盘子”,在确保学生就餐质量的同时,又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助力贵州乡村振兴。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省教育厅全面启动校农结合定向采购农产品工作,把开展校农结合工作作为深入推进全省教育精准扶贫的创新举措和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突破口,将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后勤食堂对农产品的需求与我省贫困县、贫困户组织生产农产品精准对接,群众订单生产、不愁销路,学校保底收购、应收尽收。
  深入实施校农结合,建立完善产销衔接机制是关键。省教育厅与省供销社主动协作,积极探索集团化推进校农结合工作,搭建产销平台,畅通产销渠道。同时,开发建设“一码贵州·校农结合”大数据平台,无论是农户要销售农产品,还是市场各方要采购农产品,各方都可以在手机端进行操作,通过此平台真正实现产、供、销的有机对接。
  “销售数量提升了,销路也有保障了,我们干起来很有信心。”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青菜塘村村民倪荣品说,通过校农结合定点采购的产销对接模式,两个多月来,全村4000斤自产瓜果蔬菜销售一空,金额总计1.8万余元。农产品找到了一条有保障的销路,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一项项改革举措、一组组数据见证着近年来“校农结合”惠及贫困地区的成绩,农户钱袋子鼓了,农业产业结构更优了,农村产业革命更深入了。
  毕节市七星关区积极探索“农户+企业+配送中心+学校”的供给模式,农业种植规模达23825亩,带动58家合作社长效发展,带动农户37000余人参与就业;黔南州平塘县创新实施的“校农结合”产销对接扶贫模式,累计带动14390户农户发展生产,实现户均增收6500元以上……
  “校农结合”的深入实施,让学校后勤保障更充足、教育服务地方能力更强、教育转型发展步伐更快,走出了一条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校工结合 赋能产业发展新动力
  校工结合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倍增行动,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立足于本省酱香白酒、大数据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等重点工业产业集群,贵州结合高校专业优势,实施一批具有重大意义和关键作用的项目,着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切实解决生产工艺难题,形成有力技术支撑。同时,把企业作为高校人才实训基地,校企合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方法,为贵州工业发展培养好筑基人。
  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贵州理工学院紧紧围绕服务全省新型工业化特别是“六大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加强理工类学科专业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与阿里巴巴共建大数据学院、与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共建交通工程学院、与中航贵州飞机制造公司共建航空航天工程学院,与华为、贵州磷化集团等企业和重庆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培养更多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新时代卓越红色工程师。
  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发展,也必须依托企业的技术设备、生产经验和管理优势。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将高校“所能”与产业集群“所需”及企业“所求”结合,与“福泉-瓮安千亿级园区”企业合作,围绕产业人才需求,长期中期短期结合、硕士本科职校相贯通,开展“人才订单培养,课程菜单教学”,推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发展链精准对接。
  产业所需,教育所能。紧紧围绕教育如何有效服务新型工业化这一主线,我省全面提高校工结合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确保行业、产业、企业、专业、就业等“五业”联动,一体拉动,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共创美好未来。
  校旅结合 谱写文旅贵州新篇章
  点杯咖啡,席地而坐,入眼皆是风景;穿上围裙,撸起袖子,掌中都是“非遗”。位于安顺经开区幺铺镇的牛蹄关风景秀丽,田园山水与布依族古村落结合,是一个集“吃、住、行、游、研、娱”于一体的一站式旅游村落。
  2022年6月11日,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实践实训基地正式落户牛蹄关。聚焦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人居环境,该校学生通过手中的丹青画笔,将牛蹄关的田园风光、民族风情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等方面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传播到各地,让更多的人知晓美丽的牛蹄关。同时,深入村寨,与当地居民、民宿管家、游客等深入交流,收集调研报告相关材料,为安顺市牛蹄关村研学课程及旅游发展建言献策。
  推进文旅融合和校旅结合是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2023年,贵州出台《关于实施“校旅结合”助推教育事业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贵州高校根据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人力资源等方面情况,将贵州的教育资源优势与旅游产业特点深入结合,助推教育事业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教育与文化、与当地村民产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形成了新业态。
  贵州民族大学在西江苗寨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依托民族文化研究聚集的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工作,加强村民对普通话和民族文化的掌握,助力西江苗寨旅游产业发展。
  黔南职院坚持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宗旨,将景区理念融入校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推进“校旅结合”,打造校园是景区、景区即校园,于2022年获批4A研学景区校园,实现了学生即导游,景点即课堂,实训产品即旅游产品,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教学闭环。
  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与服务乡村文旅发展充分融合,有效破解贵州乡村文旅发展难题,实现了服务乡村振兴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双线并进、同频共振。
  高质量发展正当时,全省教育系统将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为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智慧力量。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