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队伍实施村民自治。 ■ 通讯员 刘芳俊 记者 廖尚海
近年来,锦屏县公安局隆里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从抓队伍、抓机制、抓文化融合入手,探索警民共治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实现辖区矛盾纠纷件件得到妥善处理,调解办结率达100%,获评全国首批100个“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和贵州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等荣誉。
抓队伍 群策群力树品牌
锦屏县公安局隆里派出所聚焦控源头、凝合力、解民忧,建强党员先锋队、法律明白人、群众自治管理组织三支队伍,不断壮大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力量。
建强党员先锋队。选派党员民警到村警务室工作,按照“1位党员民警+2名辅警+1名村级警务助理”的组织架构,分别在辖区的4个村建立警务室,并落实警务室党员民警进村班子兼任支部副书记,实行党员民警定时参加村支部党员大会,收集社情民意、倾听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全体党员民警通过佩戴党员徽章、设置党员示范岗等措施,充分发挥党员民警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派出所与村寨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构建党员民警与村支部党员的“党员民警+村支部党员”党建联络体系,实现“党员民警+村支部党员”包片联系农户家庭全覆盖。党建联络员定期入村寨开展摸排,定期入农户与群众开展谈心谈话,及时发现矛盾纠纷隐患,实现矛盾纠纷苗头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调处、第一时间化解的良好效果。
建强法治进村服务队伍。整合警务室民警、司法所工作者和法律法规明白人等组成专业力量,持续进村入户以提高群众法治意识为抓手,坚持为群众送法上门,增强群众依法维权、理性解决纠纷的能力和意识,预防矛盾发生,将法律的温情送到群众的身边和心中。
组建各具特色群众自治管理队伍。过去隆里乡华寨村社会治安差,家庭内部及邻里之间时常发生口角之争,脏乱差现象及矛盾纠纷十分突出。隆里派出所华寨警务室将工作融入当地民风民俗,指导村支两委研究出台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深化巩固村民自治管理成果。通过多次酝酿讨论,“华寨村民自治合约”颁布实施。为使“合约”能管用、有效执行,警务室民警指导成立村治保会成员为主体的“劝和组”,成员均为村中能说会道、能唱当地民歌的村民组成,在村支两委的领导和警务室的指导下,负责“合约”的执行,谁家有矛盾纠纷,成员就到谁家去放“劝和炮”,吃“劝和饭”,唱“劝和歌”,挂“劝和匾”,在和谐的气氛中,化矛盾,促和谐。通过村民自治管理,自2004年以来,华寨村连续19年无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无火警、火灾和其他安全事故,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目标。该村先后被黔东南州委命名为“五好基层党组织”,贵州省文明委授予“十佳和谐村寨”,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少数民族社区学习”重点村。
在“华寨劝和组”的基础上,隆里派出所分别在隆里所村、龙里司村和王家榜村,组建了集人民调解员、治安信息员、法治宣传员、交通安全员、义务防消员、抢险救灾员“六员”为一体的多功能巡防调处治保工作组织“古城义巡”“龙里司议事”“榜上先锋”等,实现“全乡一村一个组织”。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依靠群众搜集辖区社情民意,获取信息。在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的基础上,引导村“两委”成员、“两代表一委员”和老村干、老党员、退休干部等114人加入兼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发挥身份优势和方言优势,拉近群众距离,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
抓机制 多措并举解民忧
锦屏县公安局隆里派出所坚持“预防为主、调防结合”的工作思路,持续探索化解矛盾纠纷新模式。
重心前移主动“排”。落实“日排查、周汇总”矛盾排查机制,社区民(辅)警、党建联络员定期走访群众,及时发现问题。结合向群众开展汇报辖区治安工作会、召开院坝会,现场收集民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
综合研判有效“防”。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实行“周通报、月调度”会商研判机制,分析背后原因,研判发展趋势,分级分类采取措施,精准消除矛盾隐患。
精准施策多元“调”。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联合调处,按照矛盾纠纷化解难易程度,逐级启动调解机制,首次由社区民警、村干部和村民自治组织人员开展三级调解;未化解的,由乡贤、律师、法律明白人加入进行二级调解;仍调解不成功,启动一级调解,由派出所所长主持,邀请职能部门和司法所参与,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抓文化融合 民族特色润无声 隆里古城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是著名的舞龙之乡,被称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文化孤岛”,汉族文化与周边村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优势互补,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家风文化、乡贤文化、民谣山歌、舞龙唱词等文化,将传统文化和法治意识融入群众生活,注入群众内心,增强了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有效性。
用好家风文化讲情理。隆里乡群众十分注重家风家训传承,隆里派出所收集整理出隆里所村、华寨村、王家榜村和龙里司村19大姓氏镌刻成牌匾,悬挂在各村民家中的家风家训,在化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中运用家风家训蕴含的和睦乡里理念熏陶双方,讲透情理。
用好乡贤寨佬文化明事理。建立乡贤寨佬说事工作机制,设置乡贤寨佬说事室,安排乡贤寨佬到警务室,接待辖区来访群众,化解群众生活中的“小事”和事关乡村和谐稳定的“大事”。
用好民谣山歌和舞龙文化唱法理。隆里民谣山歌有悠久的历史,群众喜闻乐见。派出所民警因势利导,汲取锦屏文书“契约文化”的精华,集聚传统民俗规约“教化”的正能量,引导民间艺人和民歌爱好者将法律知识、人民调解内容等写入歌词,创作了《华寨劝和歌》《遇事相劝歌》《邻里和谐歌》等法治山歌和舞龙唱词,通过在辖区广泛传唱,增强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使依法调处矛盾纠纷成为群众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