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徐承庆 印江自治县人民法院院长曾建敏 晴隆县人民法院院长刘筱青 经验做法 安顺市经开区幺铺人民法庭在青源村村委会设立法官工作室,通过“巡回服务进站点、法庭调解进站点、综合治理进站点、民意沟通进站点”的“家门口”工作模式,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便能享受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幺铺法庭与青源村党支部联动共建,成立“服务乡村振兴红色示范岗”,以党建力量凝聚村居党员服务乡村治理工作合力。同时与镇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密切协作,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工作机制,以“纠纷推送+联合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模式,共同化解矛盾纠纷。幺铺法庭联合幺铺镇党委政府,在青源村创建“无讼村”,完善多元解纷机制,形成“有争无讼”的良好氛围。以法官工作站为中心,开展法治宣传,通过“派发资料+街头宣讲+现场答疑+政法走访”等形式,将红色基因和法治基因注入群众血脉。
现场点评
黔东南州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徐承庆:
刚才参观了青源村,幺铺法庭通过工作站点实体化,网格管理深刻化,无讼建设制度化,法治宣传常态化等“四化”措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民法庭服务乡村建设的深度鲜活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工作理念更新到位。幺铺法庭更新工作理念,通过做实法官工作站点,积极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把被动司法变成了主动服务,把化讼止争变成少讼无讼,真正实现了工作理念的更新,从而实现了人民法庭工作职能的调整,从以前办案为主变成现在服务基层、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从源头上减少纠纷的发生,减少法院案件审理。
工作措施有力,诉源治理成效明显。幺铺法庭通过常态化的法治宣传,立足于青源村红色文化,结合司法服务,把法治宣传做到位,提高了群众的法治意识。另外是无讼建设制度化,通过这两个措施,从根源上减少了矛盾的发生,做到诉源治理的最优状态。其次通过网格管理深度化,创建了“1+2+3+N”诉源治理方式,整活了资源。纠纷发生后,通过特邀调解员将纠纷化解,幺铺法庭真正实现了工作理念更新,值得学习借鉴,回去后将此次学习收获运用到黔东南实践,推动法庭工作向前发展。
印江自治县人民法院院长曾建敏: 幺铺法庭以“无讼村”创建为突破口,探索和创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新模式、新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坚持政治和法治的深度融合。我认为以创建“无讼村”的模式探索矛盾纠纷的前端治理、以法治护航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将党的绝对领导落到实处,青源村模式深刻诠释了“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
坚持了被动办案与能动司法深度融合。幺铺法庭在立足审判职责,完成审判任务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法官工作站、无讼村、红色示范点的方式,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对基层治理的法律支撑和指导作用,这是能动司法在最基层的生动实践。
坚持了诉源治理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在当前的诉源治理工作中,基层的司法推动力量仍显单薄,只有将诉源治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当中,充分依靠“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先进经验和组织保障,才能真正将诉源治理工作扎根基层。
晴隆县人民法院院长刘筱青:
青源村在诉源治理中有的放矢,精准施治,凝聚合力,创建“无讼村”的实践,让人动容。青源村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取得如此成效,我认为幺铺法庭的以下三点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幺铺法庭积极发挥司法能动作用,主动与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基层组织密切协作,帮助青源村修改完善村规民约,指导建立基层调解组织,并选派熟悉社情民意人员作为幺铺法庭的特邀调解员,更好更快地实现了“无讼村”的创建。这是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生动实践。
能动司法,服务人民。幺铺法庭积极作为,在青岩村设立了法官工作站,常态化地实现了矛盾纠纷的排查。以巡回服务进站点、法庭调解进站点等“家门口”的工作模式,以现场调解、司法确认、巡回审理等方式,把高效快捷的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青源村形成的纠纷推送加现场调解、巡回审理等方式,是幺铺法庭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司法能动作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先进经验。
立足职能,主动奉献。幺铺法庭立足职能职责,探索形成的“1+2+3+N”诉源治理方式运行通畅。同时从国法、天理、人情等角度,就典型矛盾纠纷的调处进行点评,让更多的人成为矛盾纠纷的解铃人、成为国法伦理的点评人。不仅从源头上化解了矛盾纠纷,更加发挥了无讼村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刻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法庭的使命担当,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