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从江:“无案村”的治理密码
加勉乡加模村远景。 通讯员 韦金成 摄

“和谐号”动车组驶进从江站。 通讯员 张琪 摄

洛香镇伦洞村民举行祭祀活动。 通讯员 韦金成 摄

停洞镇党略村污略寨一角。 记者 夏华 摄

高增乡占里村美丽秋色。 通讯员 韦金成 摄

  ■ 通讯员 韦金成 记者 张斌
  紧盯基层社会治理,助推和美乡村建设。从江县坚持把基层社会治理作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法治、德治、自治有机结合的方式,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目前,从江县已有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1个、州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其中,有4个村74年来无一起刑事案件发生,为平安从江建设树立了典范,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
   占里村:“道法自然”
  占里村是从江县高增乡一个侗族村寨,距县城15公里,群山环绕、依山傍水,环境十分优美。全村共8个村民小组180户762人。
  这个锁在深山数百年的侗族村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刑事案件发案率为零”的奇迹,也因此引起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关注。
  在占里村鼓楼旁,记者看到一排10余米长的古铜色展板,详细介绍了村里寨规、族规的来历及组织、宣传、执行方式,共有6大方面,即人口文化、生态环境、严禁偷盗抢杀、严禁赌博卖淫嫖娼、消防安全、反腐倡廉。
  “崽多无田种,女多无银两、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占里村委会主任吴永福说,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歌训。占里村很早以前就立下寨规:家庭首先要稳定和谐,要和睦相处;一对夫妇如有50担稻田,可以养两个孩子,有30担稻田的只能养一个孩子。
  从歌训和寨规可以看出,占里人认为人口发展过快,村里土地有限,如此下去,人多了就会闹饥荒,就会出现“贫穷起盗心”等不文明、不安定现象。在保护生态条规上,占里人自古就秉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他们敬畏自然,保护生态,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同时,占里人也认为,天地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一树一石,无不有自己的生命,无不有自己的欢乐和忧愁,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不是无止境的,人的祸福与自然资源息息相关。
  因此,占里人始终按照自然规律和传统方式进行生产生活,不因经济社会发展而偏离,不因生活水平提升而改变,过着淳朴自然生活,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宁和稳定。
   伦洞村:“德法共治”
  “我们村自解放以来,一直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群众不赌博、家中无赌具,即使现在,村寨内个人财物夜里放置在外,也无须担心发生偷盗事件。”伦洞村党总支书记吴家银说。
  伦洞村坐落在黔桂交界的大山山脚,是从江县洛香镇的一个侗族村寨,距县城60公里,全村216户950余人。从解放至今已连续74年无一起刑事案件发生。这个藏匿在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村寨,能做到昼不上锁、夜不闭户,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诸多启示。
  据了解,伦洞村之所以如此平安和谐数十年,其实是有原因的,在传统习俗管理上,该村除严格家训和村规民约外,还将优良传统融入歌曲、锁呐、芦笙等民族文化之中。
  比如:侗歌《嘎香娃》,即从人、志、礼、信等方面给予传唱,还有《锁呐》、琵琶、芦笙等,均将遵规守矩、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音调等内容纳入其中,让子孙后代时刻受到教育,时刻牢记祖训,秉承优良传统,养成良好品德。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村民逐步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法治理念渐渐融入生活。
  如今,每年春节、“七月半”、开秧门、吃新节等节日时都会举办活动,不但村里男女老幼悉数参加,还会邀请近邻村寨和亲朋好友前来庆贺,村“两委”往往会瞅准这个平台,老瓶装新酒,编写新词,用侗歌侗戏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育广大村民自觉遵纪守法、孝悌诚信。
  近年来,伦侗村把文化教育放在首位,把文化教育作为培养子孙后代的重要理念来树立,长辈让子女懂得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道理,族人以子女读书为荣、不读书为耻。至今,全村上下逐步形成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加模村:“守规百年”
  加模村是从江县西部加勉乡的一个苗族村寨,距县城124公里,辖2个自然寨、10个村民小组,有248户1035人。长期以来,该村之所以和谐共处,其背后有着400年历史传承的苗族“耶规”文化影响。
  “几百年来,即使有些矛盾或纠纷,按‘七百岩’耶规处理,大家都心服口服,相安无事,也能和睦相处。”加模村61岁的吴智专老人说,“七百岩”其实是一块石碑,无碑文,纯系苗族地区古老“埋岩”形式保存下来的,其权威性和约束力来自埋岩时的盟誓、喝血酒、口头约定等形式。
  据介绍,“七百岩”隶属原加鸠乡“能秋囊尝”总岩,明朝万历44年(1616)间“能秋囊尝”总岩分离出来的第7块岩碑,至今已有400余年,它领辖加勉乡的18个村寨。“七百岩”耶规先后经历3次修改,最后一次修订,是1796年嘉庆年间部落首领梁三衡率辖区18寨苗族同胞共同商定的耶规较为完善,一直沿用至今。
  “耶规”,是苗族支系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自古以来,生活在月亮山区的苗族同胞,为维护当地社会秩序和民族团结,抵抗压迫和外来侵扰,在“能秋囊尝”埋岩制定“耶规”,凝聚族人。
  后因人口不断增多,区域不断扩大,为便于管理,“能秋囊尝”埋岩组织将能秋岩碑分发给部落共8处,其中加勉乡党扭埋岩属第7个,而加模村隶属原百岩乡,习惯上称为“七百岩”。
  在这样一个典型少数民族世居的边远山村,因经济文化滞后,民间社会治理一直都是靠“耶规”来维系,其职能和作用,在过去对外主要是抵御外侮和侵扰;对内是管理族内社会秩序、解决纠纷、制定和执行俗定规约、维护本族的生存和发展。
  即使在今天,这里的苗族人民,对“耶规”仍然十分敬畏,充分发挥着村民自治、自我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加模村始终遵守“耶规”,创造了解放以来“无刑事案件”的平安建设奇迹。
  党略村:“古今融治”
  “在我们村,一有矛盾纠纷,会按情节轻重,要求过错方在群众大会上,当面自我检讨。”党略村党支部书记王绍东说,此举旨在让犯错的人在村里“失面子”、丢信誉,促成下不为例。
  党略村是停洞镇一个苗族村寨,共8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寨。全村很早以前就十分注重家族管理,尤其强调家庭教育,要求子孙后代要遵守族规,不能偷牛盗马,更不能抢夺烧杀,违者轻则面对百姓道歉,重则逐出村寨。
  这一传统习俗,维持党略村上百年的社会秩序,创造了“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的奇迹。
  近20年来,党略村“两委”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在传统习俗教育基础上,与法治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保持了良好的社会治安基础。
  近年来,党略村提出矛盾化解“双防线”做法,为全村平安建设探索了新的途径。
  第一道防线——村级调解。即在发生矛盾纠纷的第一时间,村“两委”迅速组织党员、寨佬召开村内群众大会,对矛盾事件公开处理,分析矛盾缘由,按照是非曲直划清责任、讲清事理,消弭矛盾,让群众看是非对错,自觉做到遵规守纪、自我约束。
  第二道防线——党委政府。即针对村级调解未成功的矛盾纠纷,提级到乡镇司法所再次调解,若仍然不能调解成功的,将由司法所为其撰写诉状,引导走法律程序,确保矛盾不激化、不升级,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记者手记】
  从江县基层社会治理有传承、有创新、有举措、有成效,很多村寨持续多年来均无刑事甚至治安案件的发生,值得一提的是,占里村、伦洞村、加模村、党略村这4个村,更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无一起刑事案件发生,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极其少见的。
  “从江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从江县委政法委及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这4个村上百年来一直沿用的村规、寨规、族规。同时,村“两委”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也至关重要,每一个“法治元素”的组合,成就了平安从江的建设,树立了平安从江的典范。
  随着政法部门加大对群众的普法宣传,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不断增强,很多基层法治建设已今非昔比。通过深入采访,记者发现从江人热情、好客、善良,全县少数民族民风淳朴,注重家族管理、强调家庭教育、发挥村民自治,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充分印证了基层社会治理取得的成效,为美丽从江、平安从江、法治从江竖起一面旗帜。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