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知了声里的童趣

■ 余庆中学教师田勇军
  这个暑假,我常带儿子到观光园晨练,以期让他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每天早晨,领他慢跑五六分钟,做一些简单的拉伸动作之后,我们便在园内散起了步。
  下了一场雨后的空气特别清新,园内外处处弥漫着芳草和泥土的清香。林间鸟儿婉转轻啼、蝉声清脆悠扬,花丛中蝴蝶翩跹戏绕、虫儿浅吟低唱,极尽视听之娱。
  儿子一路欢呼雀跃,追逐着小鸟和蝴蝶,随后又被知了声迷住了,在树下踱来踱去,寻找声源,但一无所获,便来问我:“爸爸,是什么东西在叫?”我告诉他是蝉,也叫知了,并打开手机搜来蝉的图片让他辨识。他一看便来了兴趣,嚷嚷着非要我捉来给他玩。
  提到捕蝉,瞬间激起了我的童心。于是我们寻来一根大约3米长的竹竿,从家里取来双面胶,开始制作捕蝉工具。儿子一边看我制作,一边询东问西,脸上写满了期待与好奇。
  捕蝉工具类型较多,有蝉笼、蝉网、蝉夹等,我制作的是最简单的一种,我管它叫“粘蝉杆”。只需找一根长短恰当的竹竿,在顶端缠绕上几层双面胶即成。
  捕蝉工具刚制好,儿子便迫不及待地拿着去捕蝉。不一会儿,便发现一只趴在树枝上,很有节奏地鸣叫不停。儿子激动得大叫起来:“爸爸,看,我把它捉来!”他话还没说完,只听“吱”的一声,蝉便飞得无踪无影。儿子举着竹竿,站在那里,目瞪口呆。看着他那懵圈而可爱样子,我便给他讲起了捕蝉的要领,告诉他捕蝉要冷静,要悄悄地靠近它,不能大声喧哗惊动它;捕蝉时,伸杆要稳,落杆要快、要准。儿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并要求我给他做个示范。
  我接过工具,循着蝉声,蹑手蹑脚靠近树底,只见树枝上有三四只,正热情高歌着,声音此起彼伏。我瞅准其中最大的一只,屏着呼吸,伸出竹竿慢慢往上递,一点点靠近,当杆头距离蝉背十来公分时,猛地一按,“吱……”蝉被牢牢地粘住了。儿子在一旁激动得手舞足蹈。当我把蝉递给他时,他却连连后退,害怕被咬伤。在我再三鼓励下,他才试探性地伸出手来触碰,在确认不会咬人之后,便大胆地把玩了起来。然而他一个不留神,“吱”的一声,蝉挣脱控制,飞走了。儿子手忙脚乱,想去追赶,但蝉早已没了踪影。
  随后,儿子便学着我的样子捕起蝉来,开始几次不是精准度不高,就是时机把握不准,每当他将竹竿递近,蝉便振翅远飞了,只留下他在树下惊呼不已,望“影”兴叹。在多次尝试之后,他慢慢掌握了要领,只见他猫着腰,屏着呼吸,慢慢靠近,伸出竹竿缓缓往上递。此时蝉丝毫没有发现危险正在逼近,还沉浸在自己昂扬的歌声中悠然自得。当它察觉到危险时,为时已晚,翅膀早被粘住了。被一个6岁多的孩童活捉,蝉似乎感到很没面子,拼命挣扎,但也是徒劳。儿子高兴坏了,非要拿出我的手机与他的奶奶、姨姨挨个视频聊天,炫耀他的战绩。
  看着儿子兴奋的样子,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物资匮乏的八十年代,蝉,无疑成了我们农村孩子最好的玩具。每到夏天,屋前檐后,柳岸溪边,林间草丛,到处都是知了声和捕蝉的身影。捕来的蝉,大部分拿来喂了鸡,只留那么几只用来娱乐。我们喜欢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蝉的腰部,比蝉鸣叫得响亮,也喜欢用一根细绳套着它小脑袋,拽着边叫边飞的知了,呼朋引伴,从村东头跑到西头,又从村西头跑回东头,如此往复,乐此不疲。
  时隔三十来年,童年已然远去,但那知了声里的童趣却始终未曾远离,一直烙印在我灵魂的深处,只要时机恰当,便会打开记忆的闸门。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