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可馨(后排右二)与同学合影。 ■遵义市第十二中学七(19)班 黄可馨
暑假里,我们带着满心期待,踏上研学旅途,奔赴一场似梦非梦的旅程。北京,像是一场儿时旧梦,前行之旅是与梦相逢,而研学过程更像是一场匆匆的观礼,我们没有太多时间驻足,只能在有限的时间走前人走过的路,跨古人架设的桥,以今时身姿凭吊历史。
燕园之情 千千而结
带着敬畏,我踏进北大校园。赞叹校园之光景,清新纯粹,辉光日新。未名湖畔,水静园灵,红鲤纹波吹山花澹澹。漫步在北大的林荫石道,扑面淑气扇微和,回眸清光转蕙来。
但我又怎会不知道,北大之美不在于红楼砖瓦,树荫湖畔,而在于那背后深刻的人文风光。校园中遍布的学堂建筑朴实无华,可历史穿梭背后是无数文人排除万难也要立教育之明镜的公正与无私,是跌宕起伏的岁月里学者们灯塔般摸索黑暗之路上的执着与眷念,似扁舟在波涛中暗流涌动的文学的铮铮风骨。
浸润书香的燕园,在我踏进校园的那一刻似乎就化为了一笔前世沉沉的宿债,用它那深刻的文化底蕴深深震撼了我,仿若一份缘深的约定。我忧虑我无法走进它背后的人文历史,唯恐亵渎它背后的民族精神,可我却又侥幸自己也曾来到这里,也曾用躯体贴近这里的每一寸瓦砾,也曾瞻仰百年学府的荣光。瞳孔映出未名湖与博雅塔的那一瞬间,原是一种梦想照进现实的感觉。北大,是心中缱绻而遥不可及的梦,可我坚信,终有一天,它会成为我触手可及的星空。
望长安远 念旧皇都
这是一座万园之园,可那年大火连烧三日,这里成了废墟。如今的圆明园,经岁月沉淀越发陈旧,仿佛在向世人无声控诉。风中已然是寂静的冤屈,若断若续,那座古园,也因此哀而不死,留下的残壁是对它曾经辉煌的最高赞颂。
我们走马观花地静默观望着园中古迹,可是谁又明白,断桥残廊,万园被焚的背后是什么?分明是平湖映木波光粼粼,亭桥琅凛鱼鸟盎然。看到早已破裂不堪的碎石,我却又想到旧日皇都盛景,朱红色的雕梁画栋,远处的楼阁台榭映入湖心,正如那诗中的“顷随千官群,晓入丹凤阙”。
走在圆明园中,是感慨怅然,是无奈愤恨,是千年缱绻的美梦,累世的奇珍异巧在烈火中付之一炬的无声倾诉。
历史伫者 巨人呼吸
我们继续着旅程,用脚步丈量历史。一阵来自秦朝的风,漫过中国疆域,缄默着战火纷飞的往事娓娓道来。随后,我们登上了居庸关长城。
映入眼帘的,是颗粒感的悲欢和胶片似的沧桑,长城的臂膀搂着历史的脊梁。它是威严的深灰色,棱角错落的石砖,几何的美感,亦是无法风干的残史,细数镶嵌鲜血的脚印和温热的枪管,延伸至粗糙的光阴尽头。你看长城似巨龙,用不可企及的高度俯瞰众生;你看长城似雄鹰,用旷绝于世的气氛划过云霄。当年这条气吞河山的巨龙,如今是一位承载着民族记忆的老人,他,古老而雄浑;他,深邃而缄默。我却分明在那陡阶上拾到一块块琐碎的记忆碎片,随着艰难的攀登,我眼前的那些碎片仿佛都富有了生命。
原来,长城的阶梯上写尽了乱世赤子的忠孝难全,血泊未干也要报国的壮士雄志,还有那王者之师的北定中原,布衣百姓的饭饱衣暖。
去了一趟北京才知道,当那些印刷的图文跳出纸张,以巍峨姿态屹立于天地之间,不败的岁月演绎的沧桑厚重才真正扑面而来。在京都,感受时空的交织、岁月的凿痕。在时光面前,所有的词语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在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的交织中,我只能选择无言。
离开北京,告别研学旅途,唯独心中流荡的光色浩浩,那是历史灰烬处的余温使然。
(指导教师:张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