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刘芳俊 记者 廖尚海
锦屏县隆里乡某村村民吴某房前屋后的蔬菜被邻居龙某家的鸡一扫而光。吴某一怒之下,把龙某家的鸡毒死。两人来到村警务室。了解情况后,辖区民警立即启动联调机制,隆里乡综治办、司法所、村委等部门现场办公,当天化解了纠纷。这是锦屏县公安局强化联动机制,推进社会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生动事例。
今年以来,锦屏县公安局以贵州省公安厅部署的“八大警务”为抓手,聚焦社会维稳重点工作、关键领域,在主动感知、主动化解、主动攻坚上下功夫,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辖区实现了从2015年8月到今年5月连续94个月无命案发生。
落实评估机制,提升责任执行能力。锦屏县公安局始终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着眼点放到风险的前置防线、前瞻治理、前期处置上,完善警务基层风险“弱信号”捕捉机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安全稳定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工作,在制定、调整、实施重大事项前,对其安全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全面评估和精准研判。特别是围绕涉及民生方面矛盾纠纷的决策,站在维护全县安全稳定的高度进行风险评估,对处置过程实施全方位程序化管理,做到科学预判、分类施策、精准防范,从源头预防、发现、化解矛盾纠纷。
强化共享机制,延伸信息排查路径。锦屏县公安局充分依托信息系统,实现实时化监测、点击化操作、可视化指挥、扁平化调度。将警情各个环节在“一张图”上展开,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处理,为侦查破案、信息研判、治安防控、事故预防等提供强力支撑。
健全处置机制,搭建线索管控闭环。锦屏县公安局创新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息流转工作机制,形成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以县乡(镇)两级公安机关为主体,政法委、信访局共同参与的“3+N”模式。今年以来,共发公安信息快报24份,直接促成各类问题隐患整改59处。
强化联动机制,共治警务深度融合。锦屏县公安局始终坚持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理念,倾力从“多点驱动、系统实施、同向发力”上下功夫,推动基层警务与社会治理联动融合。强化多元共治,创新“公安+教育+应急”“公安+司法+社区(村组)”等安全治理模式,构建党政领导、多方参与、社会协同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持续深化共建共治品牌创建,推行1民警、1辅警、1警务助理相互配合的“1+1+1”社区警务工作模式,推动形成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联动合力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对跨行政区域、跨部门、跨行业、涉及人数众多、社会影响较大的矛盾纠纷,加强各部门联动配合,推动社会治理由公安“单打独斗”向社会“融合发力”转变。
严格防控机制,夯实源头治理根基。锦屏县公安局始终将防范风险作为谋划公安工作的重要基点,推动公安工作由“被动保平安”向“主动创平安”转变。隆里派出所将工作融入当地民风民俗,指导村支两委出台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此外,还指导成立村治保会“劝和组”,成员就是村民。只要谁家有矛盾纠纷,“劝和组”就到谁家去吃“劝和饭”,唱“劝和歌”,挂“劝和匾”,化解矛盾,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以华寨村为例,自2004年以来,连续18年无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无吸毒人员和邪教人员,无火警、火灾和其他安全事故。华寨村先后被省文明委授予“十佳和谐村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少数民族社区学习”重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