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毕业生求职需警惕陷阱
■ 记者 钟明秀
  当前,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高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和家长通过各种途径,不惜一切代价试图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很多不法分子便利用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种种陷阱,给求职大学生带来心理和物质的双重打击,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近日,记者采访了贵州牧川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慧君,请她介绍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容易遇到的招聘陷阱和应对办法,为高校毕业生破解“求职陷阱”。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陷阱,是指招聘单位打着招聘的幌子骗取应聘人钱财,或者招聘单位不遵守法律、不履行承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行为。”张慧君表示,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是非法机构“狩猎”的对象。
  张慧君介绍,常见的“求职陷阱”有实习收费、中介机构非法收费、诱骗进入传销组织、延长试用期榨取廉价劳动力、利用求职者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等。“在求职的时候,毕业生一定要提高警惕,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少求职陷阱都是比较容易识破的。”张慧君说。
  遇到这些“陷阱”后,求职者该如何正当维护自己的权利?
  张慧君表示,如果认为自己可能遭遇欺诈,要及时报警,请警方介入处理;如果认为用人单位的行为违反合同约定,首先要与单位进行沟通,向企业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问题没得到解决,便要及时仲裁和诉讼;如果认为用人单位违法用工,应及时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过程中,毕业生要注意保存相关证据,如对用人单位的薪酬承诺和工作环境的承诺取证,包含录音和妥善留存微信、QQ、钉钉等记录。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针对求职季的诸多风险和陷阱,毕业生应该怎样避免?
  “防范求职陷阱,需要毕业生、学校和相关部门共同发力,才能真正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为毕业生求职就业保驾护航。”张慧君介绍,毕业生作为成年人,应当成为自己权利的最佳捍卫者。在求职过程中,可以通过天眼查、启信宝等查询企业信息的企业,查询企业的情况,以判断企业是否可靠。
  同时,要加强《劳动法》《反诈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学习。学校应当开展就业培训课程,将《劳动法》《反诈电信网络诈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学校的通识课程进行开展,并给予学生就业指导,让学生少走弯路。
  对待求职陷阱和职场诈骗,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尤其是企业信用体系,严格把关并有效监督,确保其依法开展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犯罪的打击力度,建立“开出高额罚单”“列入失信名单”等多种处罚机制,确保企业实施违法招聘、违规招聘、虚假招聘时受到严厉惩处,形成对相关违法行为的有力震慑。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