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03版:影像
第04版:以案说法
第05版:以案说法
第06版:区域
第07版:区域
第08版:区域
标题导航
编者按
随意留痕 教训“深刻”
梵净山金顶刻字案对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有何借鉴意义?
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活力
旅游“手欠者”该“收手”了
图片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评
旅游“手欠者”该“收手”了
■ 农忬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依法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典型案例,“贵州省江口县人民检察院诉陈某平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入选其中,并获“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提名案件”。
此举又一次从国家层面向广大群众释放出强烈信号,漠视文明、损害文物、破坏环境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严惩。
旅游本是乐事,但旅游过程中总有些人管不住自己的手,陈某平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中的“主角”便是典型的旅游“手欠者”。2021年7月11日,陈某平在梵净山游玩时,使用登山杖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梵净山金顶摩崖”的石壁上刻划“丽水陈国”4个字。其“手欠”行为引发了其他游客的不满和批评,现场视频经网络传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对旅游“手欠者”,依法严惩是众望所归。经专业机构认定,陈某平的“手欠”行为,对文物“梵净山金顶摩崖”石壁造成损害。在一审判决中,江口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定其承担文物修复费用、修复方案设计费用、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款等赔偿款共计12万余元。对此重罚,网友们纷纷拍手叫好,戏称陈某平“一个字值3万元”,可见大家对旅游“手欠”行为的深恶痛绝。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保护文物、爱护环境、文明出游已成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但让人失望的是,“到此一游”等“手欠”行为屡禁不绝。旅游“手欠者”之所以管不住的自己的手,一再放纵自己的任性,其背后的根源就是缺乏对历史文物和法律法规的敬畏之心。“斩断”不文明陋习,需要法律“亮剑”。只有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推进文物古迹与生态环境一体保护和系统治理,对“到此一游”等行为施以重罚,让旅游“手欠者”肉疼心疼,才能使其真正“受教育”“长记性”,从而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文明出行理念,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新风尚。
利剑高悬,旅游“手欠者”该“收手”了。陈某平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入选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典型案例,正是执法部门对“到此一游”等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和行动,回应民众对法律利剑护卫文明的深切期待。每一个人都必须认识到旅游过程中“手欠”行为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及时“收手”,并将“文明出游”刻在心上,否则法理不容、自食恶果。
当然,所有的惩罚都只是手段,而绝非目的。我们乐见“法律利剑”指向旅游“手欠者”,是希望世界不再有旅游“手欠者”。我们更乐见“法律利剑”永远静卧鞘中,与我们共享旅途愉悦、岁月静好。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