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综合
第03版:学思践悟
第04版:区域 行业
标题导航
法治新闻报道的实与适
新媒体视域下法治宣传路径探析
试论法治新闻报道中的感性与理性
浅谈法治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培养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试论法治新闻报道中的感性与理性
■ 李勋
摘要:
法治新闻具有宣传法治文明,培养法治精神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法治新闻报道中部分工作人员存在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现象,言辞过于主观,难以符合法治新闻报道的规范性,甚至有引导舆论的倾向。因此,要注重还原事情真相,避免出现感性大于理性的情况,加强对法治新闻报道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报道的严肃性和专业性。还需要发挥法治新闻报道的作用,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大众理性思考问题,展示出法治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修养。从而构建文明和谐的法治环境,体现出法治新闻报道的理性与客观性价值。
关键词:法治新闻报道;感性;理性
法治新闻报道的特殊性在于其在报道中需要满足新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等标准,同时应体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法律都是公平和严厉的,因此在法治新闻报道中需要避免出现个人的主观情感和观点,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进行事件播报,以此最大限度的满足法治新闻报道的需求。
一、法治新闻报道中感性与理性现状
(一)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法治新闻报道具有普法意义,主要是对近来发生的案件和大案要案进行报道,也涉及到正常法治新闻节目,但从常见的法治新闻报道中发现,部分记者往往与受众的观点保持一致,存在一定感性特征。也有些记者将主观感受加入到法治新闻报道中。根据目前的调查发现,部分工作人员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法治新闻报道的严厉性和权威性,造成了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现象,最终导致理性逐渐缺失,影响了法治新闻报道的公平性,严重时会引导舆论走向,破坏司法形象,降低司法的权威性。
(二)报道用语欠缺规范性
一般来讲,理性进行法治新闻报道,能够快速正确播报新闻事件,使大众尽快了解事情的实际情况,并认清本质特征。而感性报道则是从人性化和内心主观意识出发,能够迅速吸引大众关注,并产生共鸣。而且,感性报道中新闻撰稿人也会“心潮澎湃”,在新闻撰写中酣畅淋漓,尤其是在一些恶性案件的报道中,许多新闻记者直接表露出愤怒情绪,迅速引起大众的反响,并在网络上形成舆论热潮。比如2016年告破的“白银连环杀人案”,案件侦破以后在当地和全国都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法治栏目对其报道时也出现了感性的一面,在报道中使用了“罪大恶极、十恶不赦、千刀万剐”等极端言语,虽然表明了大众的心声,但从法治新闻报道的角度来说这种语言表述并不合适,难以符合法治新闻报道的规范性。
二、法治新闻报道中处理感性与理性问题的措施
(一)注重还原事实真相
在法治新闻报道中,每一位工作人员都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注重还原事情真相,从一个理性的层面去报道问题,类似于旁观者的角度阐述事情经过和发展情况,自身不要产生主观性的表达想法。比如说在上述“白银连环杀人案”中,犯罪者的行为确实令人愤怒,每一个公众也都有讨伐的权利,但作为法治新闻报道工作人员,要尊重法律的权威,注重维护司法形象,避免出现感性大于理性的情况,在报道中可以宣传其违法行为相关法律知识,向大众进行普法教育,以此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减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另外,为达到还原真相和普法宣传的目的,相关法治新闻工作者要积极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但切忌对犯罪者进行定论,法律责任认定是司法部门的工作,媒体工作者需要保证法治新闻报道的严肃性及严谨性。
(二)避免感性介入
在法治新闻报道中不要介入主观看法,或者通过任何行为引导舆论方向。比如说某男子去世后立下遗嘱把财产留给情人,而妻子不承认这份遗嘱,并向情人提起诉讼,最终法院驳回诉讼,遗产由情人继承。该案件迅速引起法治栏目的关注,不同于法院的理性判断,法治栏目对该事件进行道德批判,从婚外情等角度煽动舆论,之后得到一大批感性民众的支持,其纷纷认为应该拿出一部分遗产留给妻子。而从法律来讲,遗嘱具有明显的法律效力,在公证情况下做出财产分割,这是最权威的法律意义。而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讲,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是感性报道产生的结果。为此,在法治新闻报道中应避免感性介入,站在理性视角报道问题,避免个人言论影响舆论评价结果。
(三)注意语言规范
当前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大众对法治也不再陌生,但一些社会纠纷和利益矛盾出现,大众的法律需求逐渐增加,法律信息量也有所提升。在此背景下,广州电视台的《法治第一线》、北京电视台的《大家说法》等一大批法治新闻栏目相继推出,满足了公众对法律信息的需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信息获取渠道不断增多,在法治新闻报道中要强调循序渐进原则,跟随司法程序播报法治新闻,不要越过司法审查出现偏激性报道行为,尤其是禁止某些媒体为了获得流量肆意夸大事实、博人眼球的行为,避免对社会舆论造成影响。在法治新闻报道中,要尽量以专业和全面为主,不要使用非法治新闻用语,切忌使用极端言语。这类表述容易引起群众反应,进而产生舆论带动作用。
(四)提升法治新闻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法治新闻报道节目经过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模式,是民众接触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内容的主要渠道,因此法治新闻报道在完成普法宣传的基础上也要发挥教育和警示作用,提醒公民遵纪守法,警告处于违法犯罪边缘的人悬崖勒马,真正让大众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性和严厉性。比如说,《天网》是播放时间较长的法治类节目,通过记录了解大案、要案等经过,向公众宣扬正能量,坚持正义打压邪恶,并借助真实的犯罪案例进行宣传,使民众了解到法律的保护和限制作用,使犯罪分子了解到执法机关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法治新闻报道中可以借助这种节目形式真实反映案件,打压不正之风,减少情绪化和感性化的现象,渗透理性思维,保持严密的逻辑性,从而提升法治新闻报道的作用,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五)加强法治新闻工作者的培训和管理
为提升法治新闻报道的理性,降低感性存在的影响,法治媒体需要全面开展培训活动,有效提升法治新闻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新闻技能。可以聘请行业专家进行培训,了解法治新闻报道的要点和关键,归纳日常报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地解决办法。也可以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提升法治新闻工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法治新闻工作者还需要进行职业道德培训,避免出现谋取私利的情况。法治新闻报道承担着传播法治信息、记录法治进程、宣传法治理、服务法治社会的重要功能,法治新闻工作者不仅要秉承公正客观宣传法治内容的决心,不断锤炼“四力”,提升业务水平,更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修养,展示出法治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修养,更好地承担在法治新闻报道中的相关责任。
结语:
综上所述,法治新闻报道应以事实为依据,积极发挥各媒体平台的作用,还原事情真相,宣传法律责任和相关知识,以此起到普法宣传和教育的作用。另外,法治新闻报道也需要规范社会行为,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与评价引导民众理性思考问题,避免出现侵害社会利益的现象。因此,每一位法治新闻报道工作人员都需要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培养责任感和职业专业性,从而客观理性的报道事件,提升人们的法律意识,营造普法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温雅馨,陈爽.论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报道中的感性与理性【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5):96-97.
【2】杨钕潞.近代社会话语构建中理性与感性的博弈——以陈天华的思想变化为例【J】.兰台内外,2021(10):40-41+48.
【3】郭月昌.报纸民生新闻感性采访与理性提炼方法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9,3(12):117.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DDCPC.COM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