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论新媒体如何参与社会治理
  ■罗国莉 陈玥希
  引言: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基本上已进入网络时代。当下媒介终端持续迭代,可实现的功能愈发强大,新媒体近年来正悄然进行革新,从传播主题的策划到传播手段的变化再到传播内容的拓展……新媒体正在成为社会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在社会结构重构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传统的社会结构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网络社会结构,一成不变的结构模式已不复存在,乌卡时代的不确定性正成为时代发展的基本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社会环境复杂多样,观点冲突较为尖锐,社会问题不断出现。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高度社会化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为解决社会矛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尤其是在政治和社会领域,新媒体的能量得到极大的释放。如何让新媒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最大限度发挥正能量,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值得深入研究。
一、新媒体概述
  在1967年,Goldmark最早使用了“新媒体”一词。五十多年来,对于“新媒体到底是什么?”这样的定义却尚未解决。在这个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实现人人皆是传播者的时代,“传媒人”已不再是一个专属概念,标志了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对于新媒体的概念界定,学界各执一词,至今未有定论。有学者梳理已有的新媒体概念,归纳了当下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大致分为“传承论”“相对论”“互联论”“媒体定义回归论”“规模论”“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渤海大学的金册从传播活动和传播形态两个角度对“新媒体”进行界定,定义为“基于数字技术的具有交互功能的可供大众使用的具有互联传播特性的非线性传播平台和提供交互传播手段及工具的组织机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认为,在网络基础上延伸的无线移动,加上其他新的媒体形态,只要与计算机相关,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且新媒体拥有技术和社会两个层面的概念。
  新媒体一经应用便迅速跃居三大媒体之上,成为当下新兴的主流媒体,并且它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显著特征。李静和陈镭月从四方面对新媒体特征进行了概括,分别是:传播方式多样;传播受众广泛;传播效率快捷;传播信息海量。渤海大学的金册则把新媒体的特征概括成五方面,分别是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传授角色的模糊性;传播模式的交互性;信息交流的跨时空;信息服务的个性化。综合上述观点,不难发现新媒体的出现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边界,使得现实与虚拟网络空间相互交织。
  新媒体具备的信息传递功能,及其提供的各种开放式的沟通平台,极大地促成了个体和社会组织影响他人的能力。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凸显了社会行动主体的社会责任,极大地凸显了法律作为调节社会行为的底线的功能。
  主流媒体具备官方特性。在手机端等传播信息快速化的今天,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都加入了如今大众化的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在突发热点事件方面能及时、快速引导民众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时下全国用户较多的抖音平台,上到七八十岁老年人,下到几岁的孩子,都有使用抖音看新闻及各种奇闻趣事的习惯。借助这样的新媒体平台,用户可以接收推送信息,也能自由地发布信息,直接地表达诉求、提出质疑、提供建议,政府等部门与百姓直接的沟通平台更加便捷、畅通。诸如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其优点体现在于倾听民意、汇集民智、联系群众等方面,有别于传统媒体“我写你看”“我读你听”“我播你看”的传统模式。在新媒体传播中,各个社会治理主体之间也能够更加准确地获取政策信息、更加精准分析社会需求,及时反馈问题,使参与社会治理的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各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协调效率。
二、社会治理概述
  而“社会治理”一词的最先提出是在《组织中的二重性与选择》一书中。20世纪90年代,“治理才真正进入其新的生命阶段,并且广泛涉及公共政策分析领域”。关于“治理”的说法,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文字记载,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治”字反映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关系,包括统治与管理的含义。而“国治而后天下平”用来指政治社会秩序的稳定。在西方,治理(gover-nance)由“控制、操纵和引导”的意思逐渐演变成一种政治观念,指统治者和管理者对公共事物的介入,并用以影响和调控社会。
  关于社会治理的定义,即是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以及个人等各方行为者,依照社会法律规范进行社会活动,用来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便是社会治理。因为任何个人,不管是在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都是没有足够的知识、精力、资源和能力来解决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像收入不均引起的心理不平衡、自然灾害频发、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突出等等。加上改革开放带来的多样化的思潮,互联网迅速普及使人们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公民的民主观念得到强化。以上都要求着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管理方式。“社会管理”转变为更高层次的“社会治理”也是社会管理的创新之处。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文件多次提到“治理”一词,例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等。也意味着党和政府对社会治理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标志着社会治理理论的成熟,“有效治理”一词也发展成为主要的改革目标。
三、新媒体影响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与新媒体大发展的背景紧密相连。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到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除此之外,我国网民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呈现新特点:一是人均上网时长保持增长。二是上网终端设备使用更加多元。在所有网络使用终端中,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那么手机上网明显高于其他网络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表明我国基本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便利,也让民意的传递渠道、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政府的工作方式等方面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2014年,蔡旭把新媒体给社会带来的变化概括为三方面,一是新媒体发展让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呈现同一化趋势;二是新媒体与社交不断融合,关系型社会开始显现;三是新媒体改变人们的时间观,时间碎片化的影响广泛。纵观人类历史,每一项技术的出现都导致了人类生存方式,甚至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2013年,李静和陈镭月把新媒体时代社会治理带来的变化概括为,新媒体让社会治理环境变得更为开放,同时使社会治理内容更加务实和民主,以及使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责任更大,最后是对管理者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新媒体成为影响现实社会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对现实社会开展治理的理念和方式也因此有所改变和创新,新媒体的出现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四、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角色
  通过梳理文献资料不难发现。新媒体在社会治理中扮演了主体、客体和治理工具的角色。不同角色各起着不同的作用,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推动社会治理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新媒体作为社会治理主体,与政府、公众一起参与社会治理。同时新媒体也作为社会治理的客体,理应受到政府的规范和公众的监督,让其以更“阳光”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新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民,如若不加以约束,也能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新媒体作为着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承担了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加快社会的自我发育的工具角色,它是顺利推进社会治理和实现社会善治的关键。新媒体应在建设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参考文献:
  【1】杨继红:《谁是新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第15页
  【2】金册.论新媒体对社会治理的影响【D】.渤海大学,2014.
  【3】【美】琼斯主编,熊澄宇,范红译:《新媒体百科全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第1页
  【4】李静,陈镭月.新媒体时代与社会治理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08):162-164.
  【5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于1976年著
  【6】【法】让-皮埃尔·戈丹著,钟震宇译:《何谓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版,第15页
  【7】卢汉龙:《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是一回事吗》【N】.新闻晨报2012-02-06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蔡旭.新媒体时代社会治理方式创新【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4(01):27-30.
  【10】李冬青.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角色【J】.传媒,2016(05):81-83.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DDCPC.COM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