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文化类节目模式研究
  ■ 罗宾
  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价值内涵,激发其生机与活力,是媒体责无旁贷的任务。近年“公益、文化、原创”节目作为在政策上大力扶持的对象,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其中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涌现出一大批底蕴深厚的优秀节目。
  一、重点节目分析
  (一)《典籍里的中国》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每期选取一部经典书籍,通过亦讲亦演、古今对话的舞台形式,借由不同时空坐标里写书人、读书人的闪亮故事,让经典照进现实,展现其中的中华文化立场和基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提供学术支持,深度挖掘最久远、最深沉、最厚重的优秀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国家话剧院参与演出,将戏剧的传统美学融入电视创作中。以戏剧形态展示典籍魅力,以人物故事展示典籍价值,让深邃的思想通过创造性转化,力透时空。
  (二)河南卫视先后在中国传统节日推出一系列节目,不靠流量明星博眼球,而是以极具中华特色的元素取胜。
  舞蹈《祈》利用水下摄影方式拍摄,水下飞天衣裙飘逸、彩带飞舞,呈现出凌空翱翔的敦煌飞天图像,使人有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感,水中特有的光影以及浮力产生的飘逸效果为飞天舞蹈赋予新的魅力,让中华传统之美的电视展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北京卫视《了不起的长城》是以长城为主题的明星户外真人秀节目。演艺明星担任“长城砖员”组成“长城研学团”,“走四万里中国长城,学五千年中华文化”,共同游览长城的历史与现在。“砖员们”自带流量,耍帅、搞笑、卖萌各有分工,确立了节目幽默搞笑、轻松愉快的整体风格。
  根据不同地段长城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史实,设置剧情和游戏环节,使严肃历史与滑稽搞笑的游戏环节相结合,将知识性和娱乐性巧妙融合,在户外的身体力行之中体验长城文化,使长城IP更加丰满和具象。
  (四)《敦煌:生而传奇》不同于以往多以莫高窟、壁画为叙述对象,作品首次将出现在敦煌文化中的人物作为核心铺开讲述,“更关注漫长历史中走过的人的故事”,“以史实为出发点,进行合理的想象”塑造历史中的人物故事,从不同剖面还原出另一个敦煌。场景调度讲究,画面层次丰富,有电影质感。通过对中外专业学者、顾问的访谈加入学术性,让历史故事更易于理解。但访谈的介入对故事节奏产生一定影响,缺少一气呵成的感觉。
  (五)腾讯《此画怎讲》介绍中国人物画,像是在古画环境中拍摄的情景剧。复活画中的人物和环境,让古人“活”起来,亲身讲述自己的故事。借鉴影视剧的成功经验,在服化道方面极尽讲究,让中国古典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了超强的视觉享受。
  《此画怎讲》弱化对画家及其艺术手法的点评和介绍,而是着重对画中人物故事进行解读,结合画中人物的身份和所处环境,用现代人的视角去审视古代人的生活,甚至进行合理想象。诙谐幽默,洋溢着文化自信,将平面的绘画展现得立体生动。但现代通俗的解读虽然降低了艺术的门槛,却也带来媚俗的风险,尺度拿捏考验着创作者的功力。
  二、文化类节目特征
  1、央视精品不断,省级台深挖地方特色
  央视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新模式、打造新精品,树立行业标杆,已有多个原创节目模式实现海外输出。诗词热、文博热、朗诵热等,推动了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央视节目制作精良,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三者高度统一,让模仿者只能得其形不能得其神。
  省级卫视中,北京卫视对文化类节目的探索一直走在前列,16年聚焦非遗文化,18年将文创元素引入节目,让600年的故宫焕发出青春活力,成为新一代网红,清晰显示出利用地理优势开发超级文化品牌的创新逻辑。
  二、三线卫视的文化类节目,影响力较小,偶有精品出现,属于点发状态,缺乏可持续的输出。河南卫视长期关注文化节目,戏曲节目《梨园春》有20多年的历史,在圈内有较高知名度,但一直未能破圈。今年在中国传统节日节点推出一系列晚会,在新媒体端得到广泛传播,带动节目出圈,引发大众关注。
  2、题材在部分区域集中,但仍有开发空间
  从现有的文化类节目看,主要涉及诗歌、汉字、书信、历史、文博等方面,文学性内容的挖掘较为充分。我国历史悠长,文化断面丰富,幅员辽阔,文化现象繁多,文学、音乐、绘画、建筑、服饰、饮食、民风、民俗等均可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对很多事物的认识也还止于皮毛,还有很大的深入空间。
  3、表现形式多样,年轻态表达受追捧
  文化与综艺结合是文化类节目能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方式,产生了很多现象级节目,探索出很多有趣的形式。“文化+益智游戏”“文化+语言表达”“文化+音乐展播”“文化+戏剧小品”等等,多元素叠加相互补充,全方位多角度对文化现象进行解读,提高了观众对文化节目的兴趣。古老和深厚文化加上年轻态的表达,是众多节目成功的关键。
  4、运用现代手段,实现节目提升
  技术的发展为节目制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高清、高空、水下等拍摄成为常态;人工智能、虚拟影像等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影像表达的突破;重金打造的演播室和道具日趋完美。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带来超乎寻常的视听体验,也是对节目投入的考验。
  新媒体的出现给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全民传播,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全渠道传播同时发力;多媒体形式信息量大。顺应潮流利用新媒体特性进行传播屡见奇效。
  5、广告招商困难,制约节目发展
  文化类节目一直存在广告招商困难,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倒逼节目生产环节的创新:节目制作过程订制植入广告,提高产品曝光率、增强广告效果;将文创产品融入节目,寻求盈利途径;有意识将部分内容作为粉丝福利,利用粉丝经济进行网络营销;将时效性不强的节目设置为会员内容,通过长期营销收回成本。节目资源与市场资源进行整合,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成为文化类节目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对文化类节目的建议
  1、因地制宜寻找地方文化特色
  文化类节目如果失去文化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贵州多彩文化、民族资源丰富,“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有许多显然不同的“文化孤岛”,这些“文化孤岛”又融合成为贵州“文化千岛”现象。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字、民间传说、居住环境、生活习惯、服装首饰、节庆活动、音乐舞蹈、工艺美术、饮食起居等都有不同,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寻找贵州文化的独特之处,做差异化竞争,可作为节目创新的重点之一。
  2、利用贵州户外条件,展现山水人文魅力
  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走出演播室到户外拍摄,贵州生态资源良好,绿水青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近年来旅游市场的新宠,有很好的户外拍摄条件,非常适合户外真人秀的制作。
  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有1000多个,节庆活动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反映,在节庆活动中民族服饰、民间歌舞、美食民俗等综合呈现,青山绿水与民风民俗结合,一样的山水不一样的风情文化可为贵州赋予独特的人文魅力。
  3、注重渠道融合传播创新
  二、三线卫视收视不佳,好节目“养在深闺人未识”,多数节目会选择在长视频网站播出,以求长期播出效应。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为适应碎片化传播的需求,可将体量较大的节目,化整为零制作成短视频,利用新媒体矩阵并借助用户主动传播来实现跨屏和多终端传播。
  4、培育贵州本土学术明星,保证节目深度
  一边是专业学术知识,一边是普通求知观众,中间需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术明星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对贵州文化的解读,需要有本地学者的参与,将他们深入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推广传播,在节目中要培养既有学术水平又有表述能力和人格魅力的本土学术明星,可以使节目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5、注重非遗文化产品开发,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世界级名录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百项、省级500多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产生了很多非遗文化产品,苗族银饰、蜡染刺绣、陶器泥塑等等。建议以非遗文化产品为基础,助力文创产品开发,打造贵州文化IP,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作者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台)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