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综合
第03版:基层 一线
第04版:区域 行业
第05版:消防周刊
第06版:消防周刊
第07版:学思践悟
第08版:区域 行业
标题导航
教育舆情新闻热点事件之媒体报道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素养提升探析
深刻领悟民法典精神谱写法治社会新篇章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舆情新闻热点事件之媒体报道策略
■宋黔云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育领域新闻热点事件进行合适的分类,按事件类别对各类媒体的报道策略进行探究。此外,对各类热点事件的影响力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对舆情演变机制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教育舆情热点事件媒体策略
教育舆情新闻热点事件有着庞大的关注群体,据教育部消息,我国在校生人数已在2018年达到了2.79亿,学生及其家长是我国社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领域事件不仅容易发展成热点事件,还容易引发舆情。主流媒体和其他社会媒体在报道教育舆情新闻时,采用了迥然相异的报道策略。
教育类热点事件和舆情
教育领域热点事件不一定能够引发舆情,引发舆情的事件也不尽然全是教育领域事件,两者之间具有明显不同的属性,二者好似两个有交集的集合一样,在某些场景下就有了联系。教育领域的热点事件可来自于教育改革、突发群体事件、校园管理、节日和纪念日、意外伤亡、毕业就业、师德师风以及意识形态等领域。其中,教育改革以及节日、纪念日等领域的教育热点事件不容易发展成为舆情事件,此类事件具有事实清晰,矛盾关系不尖锐等鲜明属性,但又具有一定的讨论价值和传播空间。其他领域的教育新闻热点事件大都蕴含着师生间、校企间等多方面矛盾,且违法、违规事件发生的概率明显增加,更易形成舆情事件。
在教育领域事件未见诸报道时,事件往往随着微信朋友圈、微博同城、百度贴吧等多种公共传播渠道进行发酵。此阶段的事件传播多掺杂了当事人及其他人的主观判断,或者有其他人员捏造事实、夸大其词,造成谣言的传播。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部分自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自媒体从业较低的门槛,许多人就凭借网络上的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就进行创作加工,最终酿成舆论漩涡。
教育改革类和节日和纪念日类事件
今年来教育改革领域内有关双减政策报道的风头一时无两,在此以双减改革进行分析。双减一词始于2021年7月24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的一份通知。通知发出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均在当月便进行了专题报道,通过对通知全文进行解读的方式对新政策的出台进行了报道。此后,解放军报、全国人大网等党政军新媒体平台也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跟踪报道,同时邀请了相关司局负责人进行了政策的补充解释。在改革政策正式开始实施后,人民日报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在政策出台后,人民日报以教育部通知、发布会等为蓝本进行撰稿,对双减政策的科学性进行了论证,对政策实施中可能面临的困难进行了预测,同时,邀请了某地一中学校长进行了采访,询问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变化。在21年秋冬季节,针对全国人大新通过的教育促进法进行了报道,对双减政策又一次提及。今年2月,桃城中学发生体罚学生事件,人民日报对该事件的报道中除了通报有涉事老师和学校的违法违规行为之外,还提到了该学校落实双减政策不到位的现象。但在自媒体上,双减政策的讨论则要发散和大胆得多,在知乎和抖音等平台上,有数量可观的自媒体账号发表了自己对于双减政策的解读,在其内容的评论区充斥着学生家长、大学生等在发表意见。不得不说的是,自媒体在进行改革政策的报道时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且都基于自己的判断给出了不同的看法,讨论得火药味十足。
纪念日类热点事件大都来自于大学校庆,此类事件鲜少见于除相关大学学、校报以外的纸质媒体报道。在大学校庆的相关报道中,单纯的某大学校庆并不足以成为热点事件。今年正值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其放飞上千架无人机的报道在一些自媒体上获得了可观的播放数据,但同样在筹办120周年校庆的西北大学,则并未获得太多关注。
在报道以上类型的教育热点新闻时,我们不难发现主流媒体对于政策本身并没有进行太多的发散,在政策的解释上会显得太过的官方而让人产生一种雾里看花的错觉,自媒体则要显得更加活泼,他们账号的运营者在经过对政策研读后便会发出视频或文章讲政策落实之后对每个人可能的影响,虽然很多情况下他们的看法会与事实存在一定或较大的出入,但着实收获了不少拥蹩。对于节日类事件,主流媒体鲜少报道,但地方性媒体会进行短篇报道,围绕大学历史和文化写一篇文章,很少成为热点事件。而像无人机表演、学校请师生免费进餐等新闻则有一定的可能会形成教育领域内的热点事件,自媒体账号尤其喜欢撰写这方面的稿子,此类报道不涉及复杂的政策解读,采访难度也远不如其他事件大,却可以吸引到学校的学生、教职工、校友的目光,更容易收获较高的阅读、播放量。
校园管理类、师德师风类
校园管理和师德师风相关事件往往包含着师生间的矛盾,因此容易形成热点舆情。此类事件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地方媒体乃至自媒体等均有大量报道。校园管理方面的热点事件,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多与校园封控、疫情防控有关。检索新华社法人微博,于21年5月发布了营口市鲅鱼圈区中小学校停课的文章,今年1月份发布了因汤阴育才中学疫情传播风险而封校以及天津因冬季疫情防控而停课的文章。人民日报在校园管理方面则发文更多,不仅发布各地校园防控措施,还有问政文章,如新冠疫情爆发伊始,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关于学生是否延迟开学、开学所做保护措施等问题,在微博平台上,收获了以千万计的阅读量。部分地区高校出现了长期封校以及区别对待等问题,央媒则不会具体报道,此类新闻以中国新闻网、新浪教育等媒体报道为主。此类新闻容易成为舆情的原因是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其发声渠道和处理问题的视野都要更宽广,因此。校外媒体容易从庞大数量的当事人中获得大量的原始素材,从而抢先发布。因此对于此类事件各媒体多以网络采访的形式来撰稿,且大多会跟踪事件走向,对话学校党政部门,继而完成对整个热点事件的全过程参与。
师德师风类热点事件因其惹火的内容很容易引发大众的普遍关注,且此类事件的发生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当事人工作单位、受害者而言都影响巨大。因此,师德师风类热点事件往往会在舆情发酵一段时间后,各大自媒体纷纷跟进,最终主流媒体结合执法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还原事情的来龙去脉。2018年,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坠楼,根据其遗留的短信等内容知其控诉导师王攀,指责王攀师德有亏,其后,陶崇园的姐姐在网络上选择把整件事公之于众,凤凰网等网络媒体进行了跟进,并对陶的家人、同学和导师王攀的同事取得了联系,学校宣传部门随后宣布成立调查组。最终,人民日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对相关疑点进行了详尽的报道。不难发现,在师德师风类舆情问题上,流量是巨大的,当时此事一度占据了知乎热榜第一和新浪微博热搜第一。但主流媒体在对此类事件的报道上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原因如下:学校的调查结论还未给出,过早进行报道而不给出一锤定音的结论很容易造成舆论的二次发酵,其次,陶的家人给出的证据尚不具备完全的可信度,相关媒体需要进一步去探究事件的真相。但其他媒体在这样的热度面前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处理态度,他们大都先采信了陶的姐姐给出的证据,进行了先行报道,在自己媒体的评论区搞起了“热度狂欢”,使得这件事不仅仅在教育领域进行传播。在针对王攀的处理结果出炉后,此类媒体以主流媒体结论为基准进行了后续报道,之后事件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由此可见,部分教育媒体和地方自媒体在面对师德师风类热点事件时往往考虑进行先行报道,他们的报道不会去考虑评价事件,仅仅是把现阶段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
突发群体事件和意外伤亡类
盘点教育新闻热点事件,会发现关于突发群体事件和意外伤亡类事件被报道的频率相当高,在各大搜索引擎也不时会出现此类热点事件登上搜索榜首的情况。教育领域内突发群体时事件大多是校园霸凌、集体性食物中毒等事件,近年来,随着法治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以学潮为主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正在逐步淡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和治安管理人员、校园管理人员等之间的对峙冲突,在此亦将此类事件归于突发群体事件。不论是突发群体事件还是意外伤亡事件,在校园这个万众瞩目的场所发生,且当事人为学生这个特殊、弱势群体,总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掀起比较大的关注度,且此类热点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刑事犯罪、职务犯罪等案件,故而此类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往往会进行介入,公安机关及纪律、检查机关办案往往遵循保密规定和程序规定,其取证、调查、审查过程一般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对于涉及恶性犯罪的热点事件,审查周期一般超过3月,故而在此类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形成一段舆论传播、发酵的“空窗期”。在空窗期内涉事单位及个人往往会三缄其口,等待其他机关的介入调查,或者是当事人被采取强制措施,失去了发声渠道,此时不同类型的媒体在进行热点事件的报道时就出现了策略上的分化。
以近来教育领域此类热点事件举例分析。2022年4月上旬,一段穿着迷彩装的父亲举着在校身故的儿子遗像鸣冤的视频在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登上热搜,此时大量自媒体进行了首批报道,其根据受害人家庭成员以及网络流传信息制作了视频发布在网络平台,造成此事的进一步发酵。部分网媒如凤凰网、腾讯新闻等此时派出记者赶赴安徽进行采访,对受害人家长、涉事学校以及犯罪嫌疑人的家长进行了采访,但给出的报道仍语焉不详。根据后续当地公安机关通报内容,此时大量账号在各大平台发布了谣言,例如“加害人家庭具有庞大的人际关系网”“受害人为在校遭人围殴致死”等相关言论均在此时被大量发布,各自媒体相互转载,此事遂热度不断。在上述空窗期内,主流媒体平台如人民日报等并未进行相关时间的报道,在灵璧公安对上述案情进行通报后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教育网等媒体基于上述通报进行了案件报道。此时已形成较大的舆情,在以上媒体报道后仍然有新的质疑声出现,3日后当地进行了再次通报,并公布了刑侦细节和回应了社会关切问题。此时,人民日报仅进行了转载发布,未发布评论文章,其他主流媒体网站截至目前仍未进行评论报道,由此可见,主流媒体在面对有人身伤亡等情况的教育热点事件时采取了谨慎态度,其报道往往与宣传部门发布一致。而各大门户网站和自媒体平台的报道则显得不拘泥于形式,他们也愿意采信多方证据和第三者的声音。
突发群体事件的典型为校园视频问题引发的热点事件。近年来,全国发声数起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恶性事件,范围涵盖大中小学校。针对此类事件,不同类型的媒体给出了不同的报道策略。18年春夏之际河南、山西等地发生学生食用营养餐致病的热点事件,事件发生后,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和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社会媒体均派出记者进行报道,在对校园食品安全负责人和食品生产企业的采访中均获得了详尽的素材,也都对话了当地教育和卫生负责机构。对相关事件的报道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但在之后的国务院和卫健委关于校园食品安全发起的专项整治中,只有人民日报和中国新闻网等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由此可见,在针对此类型热点舆情事件的报道中,社会媒体有一定的“逐热”倾向,对政府机构的后续处理措施报道兴趣不大,而主流媒体则更加热衷于针对此类事件做出系列专题报道,形成其内部的报道特色与经验。
毕业就业类
毕业就业类社会热点事件一般具有相对固定的发生时间。每年的5至7月为毕业季,此类热点新闻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形成舆情。在各级就业指导部门的要求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部分学校的当头大事,当学校违规地把学生就业作为顺利毕业的先决条件,无形中侵犯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受影响的学生范围往往广泛,且学生会寻找多方途径来曝光此类事件,最终形成舆情。对于此类热点事件,校园和教育类媒体往往会给予更多的目光,此类事件因为素材来源较为直接,自媒体和地方媒体往往会选择快速报道,所谓快速报道,即采用多媒体形式来报道事件,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和文字描述进行短暂加工,即可达到报道目的,问政、民生类电视节目较常采用这种报道策略。此类事件因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就业问题的严肃性往往会很快解决,报道周期短,因此自媒体在此类事件的报道中也会尝试使用连续报道的形式来吸引用户目光,其报道也往往能有头有尾实现自洽。
结束语
通过对教育舆情热点事件的分类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诸如意外伤亡类事件不仅影响面广,且容易引发较大的舆情,各类媒体在进行事件报道时采取了不同的创作策略。教育改革类热点事件因有官方背书,因此呈现出热度高而不容易诱发汹涌舆情的特征,主流媒体比较倾向基于官方口径报道此类热点事件。节假日、就业毕业类热点事件的受众往往最少,但报道难度较低,社会媒体更倾向于采用多种方式报道此类事件。参考文献:
【1】柳明.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形成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2(5):13-14.
【2】井一龙;倪晓丰;高向辉.全媒体视域下教育舆情的特征、治理困境与对策【J】.2021(11):43-50.
【3】黄瑶.教育舆情探析.山西大学,2013.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报刊社)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DDCPC.COM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