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深挖新闻细节 提升报道表现力
——以部分贵州新闻奖一等奖为例
  ■ 罗学
  好的文章之所以能感人肺腑,让读者欲罢不能,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同理,一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尤其是通讯类新闻报道,要想紧紧抓住受众眼球,除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丰富的新闻内容、清晰的陈述逻辑、顺畅的语言表达等外,新闻细节的深度挖掘更是点睛之笔,能极大提升新闻报道的表现力。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普遍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作为新闻报道中的点睛之笔,好的新闻细节往往能通过一个场景、一个动作、一段语言……使新闻报道生辉增色。
  一、新闻细节的特性与作用
  什么是新闻细节?通常来说,新闻细节是新闻作品中能够细腻入微地表现出新闻人物精神风貌或新闻事实本质特征的最小组成单位。真实的、鲜活的新闻细节可以将描写对象的某一特征表现得栩栩如生,使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在报道中往往能起到“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
  1、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这就是说,在新闻报道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写真。
  新闻细节真实,往往是新闻真实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新闻细节虽然取材细微,但它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特性,描写细致,极具现场感和画面感,能极大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可读性,能在受众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第32届贵州新闻奖一等奖《名医进社区为何遭冷遇》报道为例。该报道在行文结构上,用“在医院值班患者早上7点就来排队”“坐诊社区医院一下午只看了两个病人”“患者埋怨:有这种好事怎么不早说”3个大段落,清晰细致地描述了原本在好医院“一号难求”的专家医生坐诊社区医院后,遭遇“滑铁卢式的窘境”,一下午只看了两个病人的实际的前因后果。尤其是文章描写的“从10点半到12点,鲁玉明共接诊了10位患者,他忙得团团转。在这1个半小时里,他一分钟也没休息,一口水没喝,一次厕所没上。”,与“因为没有患者,鲁玉明显得有些不适应,他一会儿打开手提电脑写年终总结。一会儿站起来走两步活动筋骨,一会儿又走出诊室朝门外张望。”忙闲对比,显得文章有血有肉,增加了说服力。
  2、鲜活性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曾说:新闻报道故事化是“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通过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去挖掘出新闻事件里“让人兴奋、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而想要采写一篇有故事的新闻报道,就势必会涉及到新闻细节的选用。
  有些报道在叙述整个新闻事件中,会使用一些多数人所熟知的套话、引用一些抽象的概念,这样就会降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而如果能在其中灵活运用鲜活的细节描写,新闻报道就会被赋予新的生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话语生动化,此时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就会明显增强。
  在第30届贵州新闻奖一等奖《我当面叫了声习大大》中,记者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来自贵州遵义当时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国培计划”的教师刘轶说:“总书记,我可以叫您习大大吗?”“YES。”听到总书记的回答,全场都笑了起来。记者的白描手法,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平易近人和亲切刻画得入木三分,受众读起来非常有感染力。
  二、如何挖掘新闻细节
  一条有细节的好新闻出炉,需要记者不断深入现场磨练“脚力”,深入观察养成“眼力”,融会贯通激荡“脑力”,常学常练锻炼“笔力”。这“四力”协同发力,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新闻。
  1、增强脚力是深挖新闻细节的前提
  脚力,顾名思义,就是行走的能力、两腿的力气。更直白些,增强脚力,就是要记者迈开双腿,走出办公室、奔赴新闻现场,收集掌握来自基层和一线的鲜活素材,了解真实情况。只有深挖细节,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真实具体的第一手材料,去伪存真,才能采写出“沾泥土”“带露珠”的优秀作品。
  “追求思想的光芒和泥土的芳香”一直是贵州日报的传统。其中“泥土的芳香”也表明,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好稿子是有扎实的采访打基础的。正如第33届贵州新闻奖一等奖《“草鞋书记”的“五爱”情怀》报道中,文章用“乌洋芋,您终于出山了,这几十年都在老家种树啊!”这样一声“绰号”细节开头,把读者一下就拉到了新闻现场,极其生动,富有感染力。试想,如果记者不在现场,怎能捕捉到如此鲜活的细节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闻人只有强化“现场”意识,练好抵达新闻现场的“脚力”,才能更好在新闻发生的地方,记录历史的瞬间、见证时代的发展。
  2、增强眼力是深挖新闻细节的关键
  增强眼力,就是要善于观察、见微知著,在纷繁复杂的新闻表象背后发现其所包含的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练就一双“新闻眼”,是记者及时识别事实所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也是记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感知能力。记者要善于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捕捉到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做到看得清、看得透、看得远。
  新闻离不开现场。记者在现场,就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到动态的影象,捕捉到生动的细节。而一个形象的细节,常常带有真情实感,胜过千言万语,在写作上也可以增强新闻的纪实性和可读性。
  在第31届贵州新闻奖一等奖《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报道中,记者以六盘水市农村“三变”改革入手,以田坝村的“三变”贯穿全文,紧扣“三农”建设以小见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如“参与土地流转的2.86万户、10.1万农民实现户均增收4434元、人均增收1128元;8万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人均增收1020元以上;20余万农民通过创业就业,人均工资收入达5000元以上。”这一细节展示,以微观叙事,用数据说话,直接明了地通过数据来展现政策实施带来的效果,主题鲜明,有说服力。
  3、增强脑力是深挖新闻细节的核心
  新闻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脑力工作,从前期策划构思、采访发现,到布局写作,再到刊发反馈,每一个流程都需要经过脑力的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在采访实践中,记者除了不断强化思辨能力和提高智慧,做到因时、因事、因地制宜掌握恰当的报道尺度外,还要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入群众和实际,吃透两头,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事实,不被假象、表象所迷惑,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养成把具体事实放到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中去衡量,不断提高政治敏感度。
  在第30届贵州新闻奖一等奖《车轮上的幸福》报道中,记者见微知著,抓住车轮这一不起眼的细节,与国家实施大政方针的时间联系起来,对改革开放中老百姓出行工具“车”进行不断深入挖掘,反映整个改革开放时代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被提升的过程,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4、增强笔力是深挖新闻细节的落点
  一篇报道能否成功,从确定选题到深入采访,再到谋篇布局,都非常重要,但最终还要落到文字的表达上。也就是说,任何新闻细节,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
  增强笔力,要多研究经典好新闻的立意技巧、写作手法等,总结经验运用到实际采访写作中;要增强受众思维,立足受众应知、未知、想知的实际,巧选角度,让新闻报道接地气、聚人气,让受众看得懂、看得轻松;要创新思维,丰富报道形式,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时期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要常学常练,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第29届贵州新闻奖一等奖《贵州:3万干部“驻村日记”里“读民情听民意”》报道中,记者打破了常规的新闻题材和表达方式,以驻村干部的“日记摘抄”引出话题,再以“记者见闻”展开话题,最后以“干部点评”作出回应,避免了新闻的主观性的同时,又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在报道中描写的“2月28日,到村第二天,就遇到村民前来反映问题……”这一细节中,用了一个具体的日记时间,充分反映出驻村干部栉风沐雨的紧凑节奏感。
  细节决定成败。新闻写作也是一样。我们能做的,就是多积尺寸之功。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