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融媒体背景下法治新闻报道的“时度效”
  ■ 徐海星
  摘要:时度效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核心和精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法治新闻报道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抓住时机、把准力度、讲求效果,切实提升法治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时度效媒体融合法治新闻报道
  法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具有为受众及时知晓意义的法治信息【1】。法治新闻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类型,便是对这些新近发生的法治信息的传播。
  当前,媒体融合已成为媒体行业的重要特征,不同媒介的边界逐渐被打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现了从形式上的融合到平台、生态、机制上的融合,不仅带来了传播方式的转变,更是带来内容生产的革新。
  媒体融合对于法治新闻报道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媒体融合为法治新闻报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多类型的传播平台、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提升法治新闻传播效果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其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分享性等给法治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挑战。
  时度效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核心和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要提升法治新闻报道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更加积极主动顺应时代潮流,深刻领会和把握“时度效”的内涵,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实现法治新闻报道的时度效要求。
  一、法治新闻报道要掌握时机
  所谓“时”,即在新闻采访与发布时要确保及时性,要在第一时间报道权威新闻内容,抢占舆论制高点,对社会舆论起到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作用【2】。
  首先,要符合时代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法治宣传教育。与其他类型新闻不同,法治新闻报道是对社会影响深刻的报道类型之一,有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意义,承担着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功能。所以法治新闻报道要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特征,找准时代坐标,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团结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大量宣传报道法治建设的经验成效,通过剖析某一个案件或分析某一类法律现象达到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同频共振。
  其次,要提升新闻时效。传播学理论中有一个“首发效应”,就是首发信息会使受众形成“第一印象”。法治新闻报道因其内容的特殊性,受众关注度高。所以法治新闻报道要注重“首发效应”,抢抓第一时间,抢占第一落点,及时、准确、真实报道新闻,在最短时间内把新近出台的法律法规、发生的重大涉法事件或案件等法治信息,及时传达给受众,让民众知晓。
  最后,要把握报道时机。法治新闻报道中案件报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针对具体案件的报道,要注重把握时机,把握立案到审结的司法时间,提前进行策划部署,把握时间节点,掌握采访时机,找到新闻规律和司法规律的结合点,掌握报道主动权。
  二、法治新闻报道要把准力度
  当前,媒体融合背景下,阅读量、点击量是媒体采编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使得部分法治新闻采编人员为了片面追求点击量、吸引大众眼球,无视新闻事实,夸大其词成为“标题党”,甚至出现虚假报道,极大影响法治报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给公众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法治新闻报道中,要精准把握报道内容的尺度,避免报道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将法治思维贯穿报道过程始终,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准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首先,要把握报道尺度。法治新闻报道,不同于社会新闻报道,其选题不能仅仅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而进行,特别是在刑事案件报道中,对犯罪细节、犯罪过程进行过度描写和渲染,介绍作案详细过程和警方的侦破手段,不仅不能达到警示作用,还可能诱发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青少年可能会因为模仿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次,要把握新闻尺度。对于新闻报道而言,真实性、客观性是衡量报道质量的重要因素。法治新闻报道因其内容的特殊性,通常会涉及多方利益的冲突,发生原因较为复杂,法治新闻记者不仅要具备记者的通用技能,还要具有法律相关专业知识,在法治新闻报道时,按照法律的逻辑去思考、分析和报道新闻事件,避免偏听一家之言,深挖新闻事实、细节,准确表述事实,真实客观反映事实,让读者能够全方位了解前因后果,避免有失偏颇的判断和论调,正确引导法治新闻舆论【3】。同时,法治新闻报道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怀,不能一味追求事件本身的重大性、趣味性,忽视对人的尊重。犯罪嫌疑人在被判刑、判决书生效前仍不是“罪犯”,即便是判决生效仍有自己的隐私权,法治新闻记者要注重保护犯罪嫌疑人的个人隐私,强化人文关怀。
  第三,要把握公开尺度。法治新闻报道不同于一般报道,特别是案件涉及的部门和内容,有属于保密范围的侦破手段和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的内容,不宜进行公开报道。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得过度描写办案细节和侦查手段,不得报道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等内容,把握好公开与回避的度。
  最后,要把握监督尺度。“媒介审判”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和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也叫“报刊裁判”【4】。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在对司法审判报道过程中超越司法程序“未审先判”,超出监督司法的界限,常常会影响司法独立,致使司法审判不能依法进行,被审判者不能得到公正审判。法治新闻报道要避免出现“媒介审判”,严守媒体在报道中的边界,记者要清楚自身角色定位,尽量摒弃个人情感,不能先入为主进行判断,不能擅自认定案件性质、确定罪名等。
  三、法治新闻报道要讲求效果
  新闻舆论工作最终要看效果,法治新闻报道要主动顺应媒体融合趋势,更加注重新闻传播的多元性,把握传播效果的精准性,提升选题内容的多样性,以此增强传播效果,从而更加充分发挥普及法律知识、提升民众法律素养的作用。
  首先,丰富报道形式。媒体融合时代,单一的媒体形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受众信息需求,法治新闻报道也应摆脱单一的传播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报道形式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各种报道方式的优势,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增强传播效果。如法治新闻报道可以利用VR、AR技术,还原新闻事件过程,为受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利用H5技术,增强与用户互动;运用游戏思维设计新闻产品,增强用户代入感和体验感等。
  其次,要转变话语体系。新媒体语境下的法治新闻,在报道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媒体与新闻用户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传播与受众的关系【5】。法治新闻报道要树立用户思维,主动适应受众阅读习惯,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运用文字、音视频、动漫、图片等手段,把法治理论政策、法治知识等传播给受众,提升报道的可读性。针对不同用户采用不同的报道方式,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对报道内容重新编辑发布,根据用户群体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报道侧重点,增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最后,要拓展报道内容。法治新闻报道要进一步创新报道题材及新闻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重要的刑事案件和违法时间,丰富法治新闻题材内容,选择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主题,选取和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增加新闻报道的关注度,更好达到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目的。
  总之,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加快,给法治新闻报道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要从时度效着力,把握好时度效的科学内涵,找准时度效偏差,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实现法治新闻报道的时度效要求,才能讲好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声音。
  参考文献:
  【1】刘斌.法治新闻传播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3.
  【2】海冰.新时期主流媒体把握热点问题报道的“时度效”浅析【J】.视听,2016(10):23-24.
  【3】路香燕.法治新闻报道的发展与问题及优化措施【J】.科技传播,2019,11(02):48-49.
  【4】郭卫华.新闻侵权热点问题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149)
  【5】袁瑞君.案件报道标签化现象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7.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