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综合
第03版:消防周刊
第04版:消防周刊
标题导航
“五个拓展”推动涉企民事纠纷诉源治理
遵义市两级法院推动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见成效
黔西南州两级法院集中执行保民生
大方县检察院做深做实检察听证工作
分类公告
图说新闻
数字赋能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字赋能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
■罗国莉陈玥希
【摘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数字赋能的智慧博物馆拉近了物与人之间的距离,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本文以媒体视觉分析回顾了智慧博物馆的特点与发展历程,结合智慧博物馆自身发展优势,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关键词】数字化;智慧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博物馆智慧化,就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等技术,搭建专门的平台,将实体博物馆的内容数字化后转移到线上[1],从而突破空间限制,使参观者在时间预算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精准的线下智慧导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着重参观,节约时间和精力。当然,观众即便足不出户,亦可在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纵览历史文化瑰宝。
一、智慧博物馆概述
智慧博物馆是近年来在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它以数字赋能,利用互联网和现代科技等手段,将文物数字化,并对展馆服务、管理、展示、保护及沉浸式体验进行了智慧化升级。这就要求广大传媒文创文博工作者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来进行展陈策划。相较于传统的单一线下展示,将博物馆数字化,极大丰富了文博空间展陈手法的表现力和交互力,为“让文物活起来”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可能。
二、智慧博物馆发展回顾
智慧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信息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伴随信息科技在中国的发展,以藏品信息登记为起点,开始使用计算机为藏品建档入库。在数字化的初级阶段,这种手段大大提高了文博工作的效率,但这种层面的数字应用大都只能作为单位内部管理资料,起不到任何宣传和推介作用。观众如果想去博物馆,除了“亲临现场”外别无他法;第二阶段为“数字博物馆”。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人们逐渐意识到“数字化”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藏品归档”这一个方面,于是以“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为代表的第一批博物馆创建了自己的官方网站,作为对外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新窗口,参观者登录官网即可了解馆内藏品的历史来源和文化内涵。但从参观体验的角度来说,信息量有限,形式也相对枯燥;第三阶段为“智慧博物馆”。智慧博物馆深化了信息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的功能,对内实现“智慧化管理”,如利用文物的数字化录入来优化藏品保护、内部系统升级等;对外则实现“智慧化服务”,包括智慧导览、AR、VR、全息投影、线上与实体展馆相结合等服务场景,满足观众对观展方式和文物欣赏的新需求。
三、智慧博物馆的特点
1.智慧化管理
一方面是藏品的保护管理。通过数字化手段,将馆藏文物通过数据采集、归纳、整理,并且成立专业的信息管理平台,生成藏品的“数字档案”,为博物馆的管理工作以及文物保护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是行政办公管理,运用现代化OA系统实现多部门协同工作,并对游客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及时处理游客遇到的问题,提高服务满意度。
2.掌上“博物馆”
“掌上博物馆”,就是游客通过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在博物馆的应用软件或微信公众号上,提前了解博物馆的营业时间、参观须知、参观预约、交通指南等各种信息,遇到疑问可在线联系工作人员,及时得到解决方案。其互动性、服务性等功能都大有改善[2]。掌上博物馆的出现使观众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可远程观展,不受地理位置和开放时间的限制。
3.个性化观展
观众参观博物馆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参观顺序或路线规划等问题。这时,智能导览便可根据用户的时间预算和兴趣偏好推荐出最适合的导览路线。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故宫博物院规模宏大,馆藏文物多达100万件。为提高观众参观效率和品质,2022年故宫博物院推出了“数字故宫”微信小程序。对于时间有限的观众,可在手机上进入“数字故宫”,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个性化定制路线。无论是“避暑”还是“赏秋”,抑或想体验宫廷历史生活,都有个性化路线推荐;另外,搭配官方语音讲解,还可灵活选择一天、半天、三小时游览。这些个性化定制的服务,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参观效率和观览体验。
四、建设智慧博物馆的优势
1.提高管理效率
随着我国文博事业欣欣向荣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又上了新台阶。据统计,截至2021年,我国备案博物馆总数多达6183家,累计接待观众7.79亿次。这意味着,我国平均每2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并且其中90%的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然而与公众的高参与率、关注度不匹配的是:我国博物馆从业人员的数量跟不上参观群众数量的增长。这就意味着,单纯依靠人力维护是供不应求的。因此博物馆在管理运营方面都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发展智慧博物馆,才能为游客提供更好服务。
2.提高资源整合率
博物馆是各类资源利用和传播的桥梁,然而传统博物馆却缺乏资源共享机制,馆与馆之间的沟通不畅造成了经验和成果交流的不畅,形成了资源割裂的情况[3]。智慧博物馆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将零散的信息进行优化汇总,加强了国内外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建设经验和成果。
3.提升参观体验
从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来看,智慧博物馆的传播手段更受大众欢迎。智慧博物馆利用多媒体、全息投影、AR、720°全景VR虚拟漫游、3D打印等技术,大大提升了观众沉浸式参观体验。例如由中国民族博物馆打造的3D《冰嬉图》,通过技术手段提取原画中人物形象和运动元素,并对图中画面进行数字化还原,一幅静态画面瞬间变得栩栩如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冰上运动的独特魅力。
4.打造“永不闭馆的博物院”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博物馆事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各地博物馆纷纷闭馆、闭展,并取消了所有线下活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危机之下必有新路。据统计,在2021年全国博物馆在闭馆期间,2000多个展览活动搬到线上举行,收获了超50亿人次的浏览量。线上博物馆的发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实现了“永不闭馆的博物院”。尽管就目前而言,由于资金等原因“云上博物馆”还未能全面普及,但今后势必会成为博物馆升级转型的重要方向。
五、科学合理地建设智慧博物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博物馆与科技手段之间应该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而内容高于形式。在智慧博物馆的方案具体落地时,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所有“智慧化”手段,应该做到锦上添花而非狗尾续貂。如果不顾实际,过多去强调一些花架子,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2.坚持适度原则
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要坚持适度原则,量力而为。正所谓“千馆千面”,不同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和特点是有差异的,对数字化程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不是所有的博物馆都能做到高度智慧化。故而应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综合衡量考虑,如果经济实力不允许,或是需要过于丰富的展示职能,还是应该理性评估建设智慧展馆的可行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经费支出。
3.共建共享互利共赢
博物馆应该利用好大数据技术,整合多方资源互相交流,共同分享先进经验。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办展”的方式促进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例如央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就分别介绍了不同时空背景下,东西方艺术的演进历史。从紫禁城的午门到卢浮宫的凯旋门,从中国书法到希腊雕塑,从达·芬奇到倪瓒……正所谓艺术不分国界,该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将东西方文明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场文化交流的盛宴,也促进了博物馆的馆际合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等方式,将博物馆与其他行业进行跨界融合。如2022虎年春晚的舞台诗剧《只此青绿》,其灵感便来源于北宋王希孟的名画《千里江山图》。这幅名画现存于故宫博物院,《只此青绿》的上演又再一次唤醒了这幅名画新的生命力。这些博物馆跨界合作的例子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有益尝试,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范本。
以媒体从业者的眼光来看,文化是博物馆发展的源泉,智慧化是博物馆推陈出新的动力。数字化技术只有以更实用的方式去贴合文化内容,以更亲民的姿态引发大家的共鸣和认可,才能更有力推动文化自信,使博物馆在文化强国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参考文献】
1.朱远俊.数字化背景下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04):227-228.
2.中国博物馆日专刊,2013(05):1.
3.谢卫星.浅析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与发展途径[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05):69-72.(作者单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DDCPC.COM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