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三农”媒介形象塑造
——以贵州日报报刊社“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系列报道为例
  ■ 吴采丽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下,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形象传播,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新时代,如何塑造、呈现地方农村区域新形象,诉说农村场域的多彩新篇章,成为传播领域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剖析贵州日报报刊社“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系列报道文本如何塑造贵州农村区域形象、塑造了怎样的贵州农村媒介形象,从中汲取启示与反思,以期对地方农村媒介形象传播提供些许有效之谈。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媒介形象
  一、引言
  区域形象是一个区域在公众心中的总体印象和总体评价,关系一个区域的正向或负向的发展。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形象传播,成为当下公众传播的重要课题。曾经,“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贫穷落后是贵州的标签,也是外界对贵州形象的脚注。贵州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凭借团结奋斗、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的标签,贵黔大地日新月异,一个崭新的贵州形象,尤其是农村区域形象展现公众眼前,从而成为主流媒体竞相塑造的对象之一。
  自“十四五”全面推行乡村振兴以来,贵州农村地区铆足干劲,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建设如火如荼。作为贵州主流媒体的贵州日报报刊社结合优良传统制度,开展“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活动,紧抓乡村一线主阵地,深刻践行记者“四力”,创作出系列可读性强、有深度、有温度、有品质、传播度高的新闻作品。同时,这些新闻报道有力塑造与呈现了贵州“三农”的媒介形象,并凭借真实性、权威性、系统性的特征,强化媒介形象的传播效度。
  二、“全景式”呈现的贵州新农村风貌
  地理空间包括一个地域的山水风光、群落建筑,是对区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最直观的视觉形象体现。新时代下,构建农村区域地理空间媒介形象,也是展现乡村振兴建设成果的有力方式。在“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新闻报道中,通过“全景式”呈现,刻画了脱贫攻坚后,全面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贵州新农村风貌。这种“全景式”主要体现在:
  地域的全覆盖。新闻报道范围覆盖了贵州全省88个区县,甚至深入到每个乡镇村落。从磅礴的乌蒙山、梦幻的武陵山、雄奇的大娄山、旖旎的苗岭等山水自然风光,到多彩的民族村寨、干净整洁的村居院落、神秘的古迹遗址、绮丽的风景名胜等的人文风貌,通过视频、图片客观直接地展现出来。
  传播的全媒体。在运作层面,借助全媒体式的传播矩阵,根据报纸、天眼新闻客户端、当代先锋网、当代贵州杂志、微信、微博以及抖音、快手等平台等各自载体传播规律,进行内容重新加工,以视频、图文、H5、Vlog等多元表现手法,实现交互式传播,增加曝光量,扩大宣传面。
  通过这两个层面,“全景式”展现了贵州农村地理风貌,塑造了一个山水风光优美、生态宜居、乡风淳朴、村容整洁、乡风和谐、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的贵州新农村媒介形象。
  三、“感恩奋进”的贵州新农人形象
  人物,是宣传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一方山水的思想和精神内涵的聚合。历史和现实等客观原因,曾经的贵州人常常被外界贴上“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充满落后的乡土气息的穷人”等各类局限的、刻板的标签。为了更真实、深入、与时俱进地展现新时代贵州人精神风采,蹲点报道中聚焦了一批批奋斗在贵州乡村一线的精彩人物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贵州新农人形象,诠释了“团结奋斗、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
  在蹲点采访报道中将更多视角下沉到小人物身上,以小见大,用平凡人的故事见证和印证不凡的时代。如,德江县“80后”返乡创业青年把穷山沟变成“后花园”,开启故乡“诗和远方”的旅游事业;置身“冷门”传统木工手艺的遵义“95”后小伙凭借精湛手艺在社交短视频火出圈;变身“售货员”助农销货增收的村干部……新闻报道中,人物身份既有农业领域的企业主体、种植大户、务工群众,也有农村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师生……用一个个动人故事刻画精神面貌,呈现新时代下,坚守初心、自我拼搏、安居乐业、敢于创新的贵州新农人的众生相。
  四、进击“现代化”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农村的现代化核心是农业现代化。贵州受制于山地环境条件,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远远落后于其他条件优越的省份。近年来,脱贫攻坚深入贵黔大地,农业建设基础设施突飞猛进,农业产业布局在实践中不断优胜劣汰。尤其是“十四五”开局以来,新国发2号文件等各类政策支持给足了贵州农业进击现代化的信心。
  在蹲点采访报道中,如何构建当下贵州农业现代化建设是重头戏。据统计,仅今年至7月20日开展的“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活动,在天眼新闻客户端呈现总计近300篇蹲点采访稿件中,农业产业报道占据90%以上,形成主导产业“集群式”呈现,精特细产业“星状”辐射布局。
  报道通过视频、图文等形式,直观展现贵州农村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山地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故事,涉及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牛羊猪等种植养殖产业的一二三全产业链建设,聚合呈现出一个不断补足短板,进击“现代化”的山地特色新农业形象。
  五、“三农”新闻报道塑造农村形象的启示与反思
  作为媒介载体,优质的新闻稿件是媒介形象得以高效传播的前提。在蹲点采访报道中,向公众传播了一个在“十四五”时期,奋力开启农村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的新贵州,呈现出一个正向、积极、奋进的媒介形象。
  同时,蹲点采访报道中,也存在一些局限,导致呈现的媒介形象不深刻、不全面、特性不足等问题。内容比例严重失调,产业占比过大,乡风文明、农村教育、地理风貌等其他相关的“三农”领域内容相对较少,对其构建的媒介形象呈现不足。此外,报道手法同质化严重,形式单一。如在产业报道上,泛泛而谈不够深入,形象特色不够凸显,传播效度低。在传播策略层面,全媒体互动呈现的主题策划内容较少,大多作品传播力度较弱。
  新闻报道中如何构建和高效传播媒介形象,笔者认为可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发挥“蹲点”精神,深挖扩面“广聚”农村场域。
  “三农”领域是新闻报道的“富矿”,也是主流媒体宣传重要阵地。需记者发挥“蹲点”精神,下沉一线,扎实践行“四力”,深挖典型、捕捉新意,广泛聚焦农村场域。不仅要做到采访面上的全覆盖,更要做到“三农”优质题材的全覆盖,补足“话语缺失”的农村场域,有意识地将农村媒介形象传播带入采写中,从而更加“完整”地呈现贵州新农村形象。
  发挥议程设置功效,提炼提质“精塑”农村形象。
  客观真实是新闻本体,也是新闻文本作为媒介形象载体最大的竞争力。有意识地将农村媒介形象传播融入新闻报道中并非“制造假新闻”,而是要依托客观事实存在,带着“如何呈现农村媒介形象”“呈现怎样的农村媒介形象”等立意和主题,发挥议程设置功效,实现农村形象的“重构”和“呈现”。
  例如,在《黄牛黑牛安顺“真牛”》《酸味辣味安顺“争胃”》《左文学朱高学安顺“争先”》《新老村民“争留”安顺》《绿色黄果树网红民宿安顺“争宠”》等高质量发展安顺蹲点系列报道,经过精心策划,以视频、海报、图文等融媒体传播手段,精确展现了安顺农村地区肉牛产业、旅游产业、特色美食、典型人物、平凡人物等“全域”式的农村元素形象,传播形式有趣味,有新意,每条都获得“10万+”的阅读量,形成内容高质,传播高效的系列报道,很好地实现了安顺市农村媒介形象的传播。
  发挥全媒体运作,广传深播“精准”用户市场。
  技术革命让信息用户市场不断分化,日益“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对主流媒体产生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通过新闻报道传播媒介形象过程中,要质和量“两手抓”。把握平台属性和用户市场规律,借助媒体矩阵,发挥全媒体运作,能精准地提升传播广度和深度,实现高质高效传播。同时高效宣传能实现有效转化,如促进旅游、带动农特产品销售、促进项目合作,吸引社会资本等“反哺”现实发展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栾轶玫.媒介形象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苟超旖.浅析贵州形象的媒介构建[J].视听,2018(05):195-196.
  [3]涂雨秋,袁玮.新时代贵州新形象的构建与传播[J].科技传播,2020(02):171-172.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