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铜仁市消防
创新举措提高基层消防安全治理效能
会议现场

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消防救援服务站一角

夜间巡逻

展开救援

  ■ 记者 喻玉
  为不断提升火灾防控能力水平,全力维护消防安全形势稳定,近日,全省基层消防监管力量建设现场会和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消防安全管理现场会在铜仁召开。近年来,铜仁市消防救援支队在省消防救援总队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国务院安委会督导帮扶消防专项组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坚持高位推动、主动谋划、积极作为,不断创新工作举措,纵深推进基层消防安全治理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消防安全工作落地落实,有效化解消防安全风险。
  筑牢景区安全屏障
  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位于铜仁市中心城区中山路,占地3.6万余平方米,始建于明代,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现存以明清建筑为主,有明清建筑103栋、文物建筑19栋,2007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2016年铜仁市人民政府对古城进行保护性改造,2021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随着旅游区功能不断完善,游客急剧增多,消防安全风险增大。为适应旅游区发展需要,2021年11月,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消防救援服务站正式挂牌成立。
  “我是第一次来铜仁旅游,在古城看到他们巡逻的橙色身影感觉很安心,安全感十足。”来自贵阳的杨女士笑着告诉记者。
  据了解,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消防救援服务站位于天河街,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坚持“小而精、细而全”理念,设置战备库、学习室、备勤室等功能性库房,满足执勤备战和生活需求。该站采取“企业+消防”共建模式,古邑集团每年投入160万元作为运行保障经费,消防大队负责人员招录、管理、调度和指挥,改变以往企业专职队管理不规范、战斗力弱的问题。消防站现有消防救援人员9人,1辆3.5吨水罐消防车、2台摩托车,其中,自主研发城市救援快反车1辆,并获实用新型专利,主要担负景区的灭火救援、日常巡逻、隐患排查、宣传培训、医疗急救等工作任务。
  为提升初期作战能力,消防救援服务站围绕快速接警、快速响应、快速抵达、快速进攻、快速救人“五快”模式,积极构建旅游区灭火救援作战体系,绘制旅游区“一张图”,将景区布局、道路通行、消防水源、消防控制室、变配电设施等分布情况详细标注,让队员熟记,快速指引灭火救援力量到达事故地点;全面构建“预警即出动、冒烟即到场、初期即处置”的“358”梯次作战体系,优化119接警调度、旅游区指挥中心、消防控制室、28个保安驻防点、安保巡逻、远程一键报警柱六大预警措施,确保第一时间掌握灾情信息,实现最不利位置消防摩托车3分钟到场,利用细水雾、固定消防设施组织内攻、营救被困人员;快反分队5分钟到场,利用消防车、市政消火栓快速控火灭火;辖区消防站和相关联动单位8分钟到场增援处置。
  为提升便民服务能力。消防救援服务站还拓展职能,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医疗急救、社会救助、移动温暖岗、便民服务包等10余项便民服务。建站以来,先后紧急救助3次,服务群众120余次,开展日常巡逻1000余次,消防宣传培训80余场,联合演练10余次。
  同时,为预防火灾事故发生,旅游区采取人防、技防措施,提升火灾防范能力。在人防方面,建立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五级“包保责任制”,明确文物建筑包保领导、责任人、监管单位和使用人,并“张榜挂牌”公示。小型生产经营性场所实行“红黄绿”三色等级公示制度,增设巡查巡更打卡点。建立网格化24小时“消防站+网格员+保安巡更队+入户检查”交叉巡检机制,网格员每日入户检查1次、保安2小时步巡、消防站2小时步巡+摩托车交错巡逻。碧江区消防救援大队每半年随机对场所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进行抽查评估;在技防方面,邀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对旅游区消防安全进行综合风险评估论证,提出可操作性意见建议。整合物联网、智慧用电、旅游大数据、天网工程,嵌入消防智能监管,安装具有网络传输功能的独立式感烟探测器141个,视频探头733个,实现景区全方位、无死角监控。在制高点设置红外热力消防系统4组,自动环视,发现异常高温情况自动预警;在重点区域设置一键式报警柱3个,实现快速报警。设置IP广播125个,传递消防声音无盲区,安装智慧用电设备86套,预警200余起,快速处置火情3起,有效降低电气火灾事故发生。
  率先成立首个街道消防所
  今年6月5日,铜仁市首个街道消防所在锦江街道率先挂牌成立,标志着锦江街道消防安全工作迈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实体化轨道。
  为推动消防安全工作向基层延伸,该街道在村(社区)规范建成12个微型消防站。消防站建立以来,先后联合碧江区消防救援大队、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城管、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开展打通生命通道“一周一整治”行动,对人员密集场所随意占用、堵塞消防通道的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将随意停放的车辆依法拖移,同时,组织力量对小区不规范停车位标线进行重新划设,对市场业主、商铺店户、小区居民和无物业管理老旧小区开展宣传发动、自查自纠和综合执法整治。对无物业管理老旧小区建立托管委员会,常态化开展综合治理巡逻和消防安全整治,社区治理成效明显。截至目前,消防所共组织开展各类执法检查156次,下达法律文书41份,处罚1.2万元,先后组织对天都小区、大电新区等16个小区开展集中整治,拖移车辆60余辆,劝导教育居民6万余人。
  “我们小区以前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十分严重,消防通道经常被堵得水泄不通,发生事故无法第一时间救援。通过持续整治,小区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少了很多担心,每天心情都舒畅了。”说起天都小区消防通道的变化,小区业主敬阿姨为街道所做的工作竖起了大拇指。目前,通过治理,辖区道路干净整洁、凉亭楼宇舒适明亮、车辆停放整齐有序、消防通道畅通无阻、小区环境焕然一新。
  同时,为筑牢消防安全基层基础,该街道充分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作用,建立“领导干部包社区、街道干部包网格、社区干部包楼栋、联户长包住户”的消防安全基层治理网格管理格局,共同分任务、扛担子,参与社区网格管理。特别是针对以往辖区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杂物乱推、私搭乱建等问题,街道坚持“疏、赌”结合原则,主动出击,及时帮助协调处理各类安全隐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第一时间将消防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街道所辖10个社区共划分为85个大网格,组建24个网格党支部,街道和社区2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选派联户长1783名,组织开展消防安全警示教育和业务培训35次,签订《消防安全承诺书》3万余份,联合业委会、网格员、楼栋长开展消防安全巡查480余次,排查并整改消防安全隐患128条。
  因地制宜构建消防安全“防护网”
  坝黄镇地处碧江区的西部,距市区20公里,辖15个村(社区)、237个村民组,总人口4.18万。今年,该镇成功入选全省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镇,游客出现井喷式增长,日均游客量达到5000人以上,旅馆、农家乐、民宿日益增多,消防安全风险逐步升高。今年以来,该镇因地制宜,主动探索,构建了“一所一队伍一机制”(消防管理所、消防救援服务站、委托执法机制)全力抓牢消防安全各项工作。
  今年7月15日,碧江区成立了坝黄镇消防管理所。消防管理所坚持“防灭宣”一体,主要负责管理政府专职消防队、承担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发挥综合协调功能,通过函告、通报、约谈、会商、督办等方式统筹推进全镇消防安全工作,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对辖区重点场所进行监督管理,按照委托权限开展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组织开展消防宣传培训。
  该镇消防管理所强化小型生产经营场所消防安全治理。先后对64家小场所进行排查,规范场所电气线路、督促配备灭火器材,清理违规住宿15人;组织网格员利用“黔小消”APP开展自建房排查。发动237名网格员对全镇7706栋自建房开展了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排查出109栋经营性自建房,对3家重大风险、48家较大风险的自建房进行复核,并督促指导采取防火分隔、开设逃生窗口、增设独立式感烟报警探测器等措施降低火灾风险,今年来,排查出较大以上火灾风险隐患49个,共整改较大以上风险场所41个,还有8个正在整改中。开展重点村寨消防安全检查,推动政府强化传统村落、木质连片村寨的消火栓建设,重点检查农村柴草堆放、用火用电情况,指导整改火灾隐患。同时,消防管理所还深入重点村寨开展道路交通水源熟悉,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提示,指导重点村寨制定防火公约。
  近年来,根据灭火救援的需要,坝黄镇投入资金对坝黄政府专职消防队进行了升级改造,更名为铜仁市马拉松赛区坝黄镇消防救援服务站,服务站配备了2台消防车、1辆快反车和2辆消防摩托车,落实2+3+N的值班备勤模式实体化运行,实现一站多能。
  今年以来,消防服务站共接警出动48次,抢救疏散被困人员46人,抢救保护财产价值100余万元。
  形成独具特色的消防安全治理模式
  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万山区最大的一个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为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万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中央、省、铜仁市有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消防工作要求,按照国务院安委会督导帮扶消防工作组的指导意见,从人员配备、资金保障、力量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着手,以旺家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试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安置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消防安全治理模式。
  为快速处置各类消防安全事故,按照“一专多能、一站多用”的要求,该社区成立了微型消防站,主要承担辖区内的灭火救援、防火巡查、消防宣传、社会救助和便民服务等工作。
  据了解,微型消防站的值班接警室,已接入了社区天网系统、智慧用电系统、消防车通道电子抓拍系统、一键报警系统。目前,社区微型消防站共有专兼职消防员21人,其中社区干部2人,万山区消防救援大队派驻执勤人员2人,社区保安兼职的消防员17人,配有2辆执勤消防车、150件套消防器材装备和30个消防器材前置点。该社区执行“2+2+N”的备勤模式,与区消防救援大队开展“联勤联训联战。区消防救援大队将微型消防站纳入日常的拉动、调度指挥体系和岗位练兵内容,对微型站开展常态化消防工作培训和业务指导,并指导安置点制定和完善灭火应急救援预案,开展灭火救援联合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微型站能“一分钟响应、三分钟出动、五分钟处置”,实现灭早、灭小、灭初期的的建站目的。
  经营性小场所一直是该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该社区通过“四清三宝一机制”方式开展小型经营性场所消防安全整治,“四清”即清人、清物、清业态、清陋习,“三宝”即共享亭、救生梯、破拆器,“一机制”即装修、经营全过程监管机制,积极打造社区经营性场所消防治理示范街。
  该社区先后清理了违规住人22起,清理大功率及不合格电气产品200余件,煤油、汽油100余升,清除销售烟花爆竹的小门面和烤酒等小作坊3家,通过广泛开展现场劝诫、宣传培训、警示教育等措施,纠正了居民卧床吸烟、使用明火、乱接电线等陋习;为经营性场所集中区域配备了“应急救生三宝”,在街区分别设置了6个救生伸缩梯和6个破拆工具存放点,火灾发生后周边群众可第一时间对起火建筑门窗进行破拆,通过逃生梯营救被困人员。设置2个消防器材共享岗亭,集消防宣传、便民利民、火灾扑救、应急救援于一体,提升了经营性场所的应急处置能力,共享岗亭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性发明专利,在很多地方进行了广泛推广;为47家场所全部安装了智慧用电保护装置和独立感烟报警器。同时,还严格执行装修备案和保证金制度,从源头介入治理消防安全隐患。社区网格员按照《万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消防安全风险指引和自查指南》要求,运用“黔小消”APP开展经营性场所消防安全排查,制定经营场所消防安全星级评定标准,张贴了星级评定公示牌,经营性场所消防安全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此外,该社区积极推动电动车火灾综合治理工作。为遏制火灾发生,社区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治理电动车火灾隐患,效果明显。在公共区域建设25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棚和3个电动汽车充电棚,能满足450台电动自行车和9台电动汽车同时充电;协调降低电价,供电局和建设方共同让利,将充电费用从每度2.5元降到为0.8元;划定集中停放区域,并在公共充电区域覆盖视频监控,防止电动车被盗;安装智能阻车系统,在每栋建筑的入户电梯安装电动车智能检测阻止系统,彻底根治入户充电问题。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