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全媒体语境下编辑能力与素养研究
  ■ 安慧芳
  摘要:在“大主题”中如何发现和寻求“小切口”?将创造力、深刻性、远见性融入到时代大背景中去,进而讲出了好故事。本文以编辑刊发在《天眼新闻》客户端上的《为生态让路,江口县增加200万元成本为百年柳树林绕道》一文为例,阐述全媒体视角下,党报编辑应如何发现好线索、挑选好题材、编出好新闻作品的能力及其与之应具备的编辑素养。
   关键词:全媒体;编辑;素养;能力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通讯员,人人都是信息源提供者。作为党报编辑,每天面对少则四五篇,多则十余篇多个版本的同一信息,对一些常规性报道和季节性报道早已习以为常,多按惯例和老方法编辑处理,想要从这类新闻中挖掘新亮点,编辑出新彩,就需要编辑有过硬的甄别、组合、提炼、加工等综合能力与素养。
  一、找准小切口,深挖报道“富矿”
  江口县是生态大县,有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森林覆盖率高达77%。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新闻报道,自然成了中央、省市等各级关心关注和追逐的重点,诸如生态富民、生态产业、梵净山保护等新闻信息屡见诸各大媒体。
  作为编辑,曾多次收到、编辑过江口生态环境保护稿件,大多没引起我的注意。然从本报记者发来的一篇新闻稿件,文中曾提到一句话:“修路绕道”,给了我启发,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江口县为了一片百年柳树林,不惜增加200万元成本,为百年柳树林改道“让路”,无疑是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最好诠释。于是,遂把自己的想法和初步报道方向与记者商量,才有了记者再一次深入江口了解采访,其间七易其稿,相互沟通交流,终成此文,一见报端,获得了读者一致好评。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需要以小角度、小切口方式,寻找独特的报道视角,见微知著,形成特色,报出新颖,从小细节、小故事方面着眼,折射大主题,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硬新闻软表达,最终实现宏大主题和见微知著的对立统一,有效增强了读者对重大主题报道的黏性,进而引发读者共鸣。
  作为媒体人都知道,消息是新闻写作体裁中最为常见、最简单的一种,其篇幅短小、简明扼要、信息量可多可少。正因如此,消息成为记者、编辑乃至广大通讯员入门首选,惟其简单,但对于大多老记者、编辑来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有限的字数内采写和编辑出一篇优秀的新闻稿反倒不容易,除非题材重大、背景特殊之外,多难出好作品,遂弃之不用,纷纷奔着通讯、系列报道等大体裁而去。该篇消息全文仅有865个字,不仅江口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背景,以及新常态下生态环保新理念。文字不多,语言通俗、精练,内容丰富,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等多重背景,寓意深刻,一目了然。那么,我们在编辑中怎么才能发现和编辑出类似好新闻呢?
  二、高度的责任感和版面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要有阵地意识,版面意识,具体落实到编辑个人,除了确保每一篇文章导向正确之外,更多地要求编发出来的报道要让读者满意,让群众满意。这就需要新闻编辑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让每一篇新闻作品成为引导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的精神食粮,切实担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编辑是新闻信息的“整合人”,将繁杂的信息进行深加工后呈现给读者,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要反复思考、酝酿和修改,让新闻信息与读者见面,为党服务群众营造必要的氛围,进而引导和传递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在实际编辑工作中,每一条新闻的取舍,编辑有作为第一关把关人的权力,然权力意味着责任。责任就在维护好新闻的真实性,捍卫新闻真实性生命,只要新闻有质疑的地方就要与记者或信息提供者进行对接,甚至多渠道、多侧面了解新闻事实,让每一篇作品刊发后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作为编辑,大到宏观把握,小到一字一句点滴修改,都应该拿出百分之百还多的精神,抱着对每一篇文章负责的使命感,不要拿起鼠标就作大幅度的删删改改这样机械简单操作,更多地立足于让文章简洁,让新闻更丰满。唯有如此,才能编出好作品,但对于媒体编辑来说,光有责任感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地新闻素养和能力。
  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政策把握度
  作为一名省级党报记者编辑,除了具备专业过硬的新闻功底外,个人理解,更多地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新闻观指出:只有对其理论精髓实质的深入领会和把握,方才在信息纷繁复杂的当下认清事物本质、把握规律、区分主次、明辨是非等,使新闻传播符合事物发展原貌,避免舆论引导的方向性错误。作为一张地市报,办报者的水平,更多的体现在编辑记者这群人身上,传递和引导的信息对一个区域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编辑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政策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深读深学党的理论知识,提高个人理论素养,进而把握好政策尺度,方才谈得上引导人民大众,为党服务,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
  就拿这篇文章来说,如果编辑人员对基层情况不熟悉,平时不关注,以及没有对相关政策背景的把握和了解,不难想象,这篇文章也会更绝大多数文章一样,难以出彩出新,引不起人们的注意。
  所以,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把握和理解,及时在新闻作品中呈现,方才有新闻敏感度等一系列联动效应发挥,直至生产和加工出好新闻作品来。
  四、高度的新闻敏感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新闻编辑工作,从来不缺少重大有用的好题材,只是缺乏发现新闻的眼睛。大多编辑抱怨没得好稿,每每无米下锅,生拉硬凑塞满了事,事实其实不然,我们每天收到的信息都发生着大量的事实,记者和通讯员提供的只是“粗坯”,有的确实没得什么价值,而大多的信息需要我们用一颗特别的心去对待,细心辨别,既然别人把这则信息当作一回事来办,花了心血写成稿,自有信息提供者的本意,作为编辑人员就要服务信息的高度意识,细心再细心,多问几个为什么,把新闻内在价值给挖掘出来,如此一来,不愁编不出好作品。
  从修路绕道这篇文章能得到发现,正是有了高度的新闻敏感才得以出炉。就贵州这个公园省来说,生态是第一位的,坚守生态优先,严守生态规矩,算生态大账、算长远账,切实把生态优先落在行动上,落在实处,真正把“保护好绿水青山也是政绩”落实到实践中,用心呵护每一棵树、每一片绿,让更多的项目为树“让路”,为生态“让路”。鉴于此,让发现了其中的新闻价值,并及时与记者进行探讨,得以成稿,刊发后,赢得了读者赞誉,各级领导纷纷给出了“小新闻写出了大文章”的赞誉和肯定。
  狄德洛说,平凡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和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通过《为生态让路,江口县增加200万元成本为百年柳树林绕道》一文的编辑实践,深刻体会到,从“大主题”中寻找“小切口”,大视角小人物,用生动的小故事,来展现“大主题”,不仅可以起到以小见大的宣传效果,而且还能通过小故事阐释大道理,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报道效果。作为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编辑,每天都与文字打交道,能力的高低,考量的是编辑的“发现”能力,也因此决定作品的深度和生命力所在。所以,编辑具备一双火眼金睛很重要,这就需要不断积累,广范围的涉及社会,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关心关注政府的民生举动,形成多下基层,多到群众中去,用群众思维写新闻,把新闻写在大地上,进而让每一篇作品都成为鼓舞人和唱响社会前进的主旋律。
  综上所述,从诸多不起眼的新闻线索中发现好新闻,是全媒体语境下编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读者对新闻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和自媒体竞争的当下,成为一名好的党报新闻编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编辑人员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不断积累和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方能在发现好新闻,编好新闻作品,为读者献上可读性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熊远树,《小切口大主题故事》新闻研究导刊2020(11)
  [2]王际凯,《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新闻前哨2020(04)
  [3]黄淇,《让主题报道“高而不冷”直抵人心》传媒评论2021(07)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