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长顺县中塘村
“1234”工作新模式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朱巍
  长顺县长寨街道中塘村曾是深度贫困村,群众经济来源以农业收入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群众增收缓慢,生活较为困难。近年来,在贵州省人民检察院的帮扶下,中塘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带领村支两委,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示范提升作用,紧紧围绕“1234”工作新模式,提升群众生活质量,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以党建引领“唱主角”
  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为切实把党管农村工作要求落到实处,中塘村按照行政村党建标准体系的要求,实行村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在组织设置、党员管理、组织生活、作用发挥、议事决策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充分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凝聚各方力量的领导核心。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有力推动党组织在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中唱主角、担重任。驻村工作队以自身队员为基础,与村支两委班子开展结对学习活动,每名驻村工作队员与一名村常务干部进行结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每周组织召开工作部署会学习近期政策文件、部署工作,不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将近期问题进行“会诊”,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今年,通过中塘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积极招商引资,盘活茅草坝闲置资产,建成养殖基地,年出栏肉鸡10余万只。
  在服务群众上“创新路”
  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平台,努力为群众增收创新路。2019年,为解决附近村民就业问题,在省人民检察院的帮助支持下,中塘村筹建伞把加工厂,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保障群众有稳定收入,实现了增收致富目标,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当地村民纷纷感叹:“以前照顾小孩就不能出门打工挣钱,出门打工挣钱就不能照顾小孩,现在工厂开到了家门口,挣钱和照顾小孩可以两不误了!”去年,中塘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动员云坝、格猛组群众种植冬小麦,实现群众增收1200元/户。
  以便民服务窗口为平台,在为民服务中宣传政策。中塘村在积极、主动、热情为群众办理各项事务的同时,向群众宣传政策、法规,仅2022年上半年,通过便民服务窗口解答群众疑问115次,收取养老保险377人,推进接种疫苗589人次。
   靠先锋队伍“挑大梁”
  中塘村利用乡村振兴工作队对政策的掌握,加强对省、黔南州、长顺县相关职能部门联系,积极争取资源,探索适合中塘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法,工作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先后邀请了省农业科学院、黔南州、长顺县有关部门专家给中塘村“把脉问诊”,提出发展建议。
  同时,该村发挥村委会的主人翁意识,利用本地干部对本地熟悉的优势,根据实际划分网格,将责任落实到人,扎实做好为民服务工作。
  此外,激励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思想,要求全体党员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响应国家号召,宣传党的好声音,讲述党的好政策,在群众中塑造党的良好形象。
   让群众“尽开颜”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农村的“面子”,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里子”,更是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抓手。中塘村开展“网格卫生周检查,村级卫生半月评”活动。各网格以保洁员为卫生责任主体,细化各户责任区域,试行房前屋后“三包”责任制,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爱干净、讲卫生。
  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利用村内广播、电话、微信群以及下组入户等方式广泛地宣传村规民约、道德规范,大力宣扬“最美身边人”“好婆媳”等身边好人好事,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活动,积极搭建道德教育新平台,构建文明和谐新风。
  创新基层自治议事载体。挖掘群众智慧,创新“敞开说-大家议-齐心办-乡邻评”的闭环议事规则,把“话筒”交给群众,实现基层的事大家管、大家议、大家办,让来自田间的“土方子”发挥最大“药效”。
  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闲暇时还会自发编排一些简单易学的广场舞,却因没有音响设备无法将舞蹈付诸实践。何家寨组村民向中塘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写了一封申请书,希望村里能出资购买一台音响,方便村民跳广场舞。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在收到村民诉求后,迅速将购买音响设备的事情提上议程,组织召开中塘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扩大会议,一致同意使用乡村振兴工作队办公经费为群众解决音响设备,让群众在闲暇之余,开展丰富多彩、紧接地气的文娱活动,激发村民健身热情,带动乡村文化,搭建老百姓自己的“舞台”,唱响村民期盼的美好幸福生活。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DDCPC.COM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