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电影思维在法制新闻采写中的巧妙应用
  ■ 顾野灵
   摘要:电影思维(FilmThinking)是为创作影片所进行的与未来银幕形象有直接关联的思维活动。在法制新闻采访过程中,这种思维的连贯性以及思维的创新性直接与法制新闻的价值取舍有很大的关系。从法制新闻的角度来说,通过对法制主题的选取,法制传播效果的定位,都是法制新闻取胜的重要法宝。而电影的拍摄,一样具有这些独特的视角效果。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以及电影的发行中,我们一样需要看到电影对于人们从法制欣赏的角度,都需要认真的去把角度选取出来,才能真正的去做到收视效果。
  关键词:电影思维;法制新闻;采写;巧妙应用
  当今网络媒体时代,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新闻竞争愈演愈烈。如果媒体人一味按照传统的思维习惯,基本上没有任何的翻身的机会。残酷的现实逼着媒体人必须寻路的时候,很多传统媒体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边缘。包括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电视台,一样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其实一方面是时代更迭的大背景,另一方面是媒体人本身的素养和职业提升,以及转型的需求,要让更多的媒体职业人难以把控越来越低迷的新闻市场,不能再承受更多更大的重量。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些出色的法制新闻人站出来,利用好专业的优势,专业人做专业事,专业人办专业刊。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融合多种融媒思路,做到平衡媒体发展的大趋势,让媒体有一个更好的突破口。多种思维的具备,包括电影思维在新闻采写中,就会有着更多的优势发挥。
  第一:法制新闻影响力与电影思维融合
  在影视的发展过程中,突出法制新闻事件的影响,历来都是一个重要的题材选取方向。很多例子并不鲜见,比如过去很多历史题材的电影,基本都是在抗日战争或者各种历史事件中,进一步的进行提取和过滤,在时光和岁月中重新拍摄。这种以新闻事件的影响力来拍摄的电影非常多,而且也具有很好的传播市场。这就得益于新闻的真实存在,然后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提炼,就会获得很好的收视率。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的思维与新闻的采访采写有着很多重要的联系。因为新闻是记录真实的生活,而电影就是为真实的生活进行提炼和加工,使之在艺术的基础上,成为人们记忆或者是回顾的重要线索。比如说《三大战役》的电影拍摄,很多场景都会用到新闻的现场采写细节,在这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中。融合了各种人群,其中记者的出场也不在少数,因为很多故事细节,都需要记者去呈现。然而,艰苦的战争,在历史上都是充满着浩浩荡荡的场景,唯有电影画面,才能更加清晰地记录。也是利用电影的这种场景里,让老百姓看到过去历史的苍茫,以及对现在生活的珍视。
  新闻影响力常常是电影产生的题材之一。2022年6月,由青年导演陈冠编剧导演、程青松监制的电影长片《深空》入围第24届台北电影亚洲棱镜节展映单元。《深空》电影就是取材于疫情下被迫封城的不知名城市里,一名停工男子跟一名被滞留的女子,沿无人街道漫游……以多变的镜头捕捉年轻男女在无人街道上的欢恣嬉闹,摄影时而近身窥探、时而上帝视角,让这场虚实难辨的双人漫舞越跳越痴狂。”通过电影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到特殊疫情下的现实,人们在各种街市上的众生相。这些细节,恰恰就是在众多新闻细节中产生的画面。记者们每天搜索着生活中的新闻,给人们视野中留下了无数难忘的印象,这些印象走入导演的眼里,就会是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画面瞬间。于是,电影的思维也会随着这些身影,成为了电影里值得回放的镜头。因此,新闻的采写和电影的镜头常常是互相映忖的,或者是加工后的视角,或者是艺术的深华,这些细节的巧妙运用,成就了生活中的艺术经典。但整个影片中,法制的视觉并不少,从现在的电影角度向法制角度选取,一样需要很强的专业性。
  第二:历史和时代的背景题材融合法制新闻的看点
  如果有印象的都会记得一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电影《罗马假日》。这部影片由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联袂主演,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好莱坞黑白电影的经典之作。故事的男主人公乔便是报社一位记者,夜里偶然遇见逃出酒店的安妮公主,他带她回家过夜,携她游遍罗马。男主人公其实是出于记者的一种敏感和初心,就是想通过接触女主找到一些新闻的题材,能够通过主人公的身份地位,真正的获得一个名利双收的想法。但就是新闻记者的这种好奇与捕捉,让这部影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力。这个例子也充分说明了,不管在哪一个国家,法制新闻记者的敏锐与好奇,都会让生活增添一份色彩。
  在我们生活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很多法制记者游走于各种生活的圈子,他们写出来的新闻,就会成为一种生活的题材。因为他们用自己专业的视角,总能挖掘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生活敏感细节,这些细节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部电影的真实场景。通过摆故事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就像这一节提到的《罗马假日》电影中的细节,乔把公主带回了自己的住所,本想知识去抓一些生活的新闻,没想到第二天报纸上刊登了寻找公主的新闻,就是这样一个个细节,让这两个年轻人在罗马这个既有浪漫氛围的地方,产生了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的思想激烈争锋的情感。就是这些细节,让导演演绎得淋漓尽致,也让这部影片风靡大江南北,在世界上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第三:让电影思维融入在法制新闻的采写视角中
  应该说,新闻是一种事实的呈现,法制电影思维就是一种生活细节的抓拍。两者有着太多的融合,也有很大的区别。从艺术的角度,电影是一种生活艺术的升华,而法制新闻不能升华,它只能更真实的再现生活本质的存在。但是两者之间就会有很多融合,因为法制新闻的艺术性也是一种对于角度选取的材料,而这种选取就会为电影的拍摄带来更多的现实机会。在需要法制介入的细节上,也一定需要认真处理好,否则就会有很多麻烦。
  比如说在电影《消失的爱人》中,实际上是有生活真实的影子的。该片的故事灵感来自于导演黄真真继母和父亲的真实情感经历。父亲过世后,继母对他仍怀有眷恋,一次继母与黄真真吃饭时,说道:“不知你爸爸来了没有”,原来继母一直认为能看到他的灵魂,也依然坚信他还在自己身边,从没离开过。那顿饭点了父亲爱吃的东西,就像他们三个人在一起一样。黄真真表示,当对一个人的爱很深时,即便人不在,但感觉一定还在。这段经历一直萦绕在她心头,拍完电影《闺蜜》后,黄真真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将这种感动呈现在创作中。也就是导演的这种真实场景,才有了这种好电影的产生。从电影拍摄来说,该片为达到真实还原的拍摄效果,转战多个城市和地区取景,并动用大量航拍、特效镜头来制作。就是这种真实而实在的现实镜头,也才会真正的走入人们的内心之中。这些电影中,同样蕴涵着很多法制采写的镜头,也就是说,法制新闻和电影镜头,不能没有生活,但同样不能没有法制。
  法制新闻采写的镜头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说,沿着新闻的这种视角去寻找法制新闻的看点,去采写报道的角度,也会给人们带来很好的艺术享受。因为法制新闻的真实性,必然会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信任基础,这种信任可以扩展,也可以收缩。就要看新闻所选取的角度,才能真正的为新闻报道的题材,带来更好的内容基础。
  比如说,中央电视台曾经推出一个栏目叫“大湾区之声”,新媒体推出《25·正青春》,就是从香港回归以来,多位出生于1997年的“港区同龄人”在内地求学创业、工作生活的故事,以香港青年的视角,展现祖国与香港的紧密连接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新闻播出之后,也是引起很大的反响。如果说这些题材能够有机会搬上银幕,那也一样会带来很多看点。也就是说,新闻的来源,本身就会在细节上进行很好的处理,这些新闻的采写,也完全运用了电影思维的一些镜头,真实的呈现了现实生活的蜕变。
  第四:情感的深华,需要两者兼而有之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的陈锡添有幸成为了这一大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从1992年1月19日到23日,他全程跟随了小平同志在深圳5天的活动,并于当年3月26日在《深圳特区报》发表了著名新闻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越来越多的媒体进行了转发。这件事引起了很多媒体改革的思潮,让媒体很多报道的新思路进行了改变。因为记者的采写不仅只是一种真实呈现,还融入了情感的元素。“跨进新年,深圳正以勃勃英姿,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就在这个时候,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各族人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到深圳来了!”
  这篇报道同样在影视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在电影《邓小平》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很多关于这次南巡的细节,不仅是新闻媒体,电影界也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更多电影的情感得到了时代的认同,很多新闻的抒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一如既往的单一性。为了拍摄《邓小平》这部影片,拍摄组专门动用了媒体寻找各种饰演的人才,甚至在海外也进行了人物征集。这些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的一些改变,同时也看到了媒体的改变。也就是这些不断的提升改变,也就成就了我们今天不一样的美好生活。情感,新闻,法制视觉,都成为了优秀法制新闻的关键词。
  电影《送你一朵格桑花》由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大求真》栏目与西藏广播电视台《邦锦梅朵》栏目共同制作。以凝聚共识,加深情感交流沟通,影片里曾有这样一段评论:跟随主持人的视角,观众看到了当地村民住进了崭新的楼房,穿着充满民族风情的服饰,它们共同与青藏高原壮美的美景融为一体,犹如一台对准西藏社会行走的摄像机。观众跟随镜头,看到了美丽绚烂的格桑花;看到了“苹果之乡”载歌载舞的丰收节景象;看到了山区学校也能为孩子们提供三菜一汤,保证孩子的饮食营养;看到了足球在遥远边陲的墨脱已经扎下了根……通过这些文字的阅读,我们更是加深了电影思维在新闻采写两者之间的情感作用,就是揭开人们心中的那种美好向往,融合时代,地域与家国情怀,真正铸造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真正体现了新闻的价值感。
  总之,真实永远是法制新闻存在的生命,而法制新闻能够在生活的艺术中加入电影思维的元素,它便能真正的体现出人性的美,生活的美,甚至是世界的美,同时也不会越过法律的界限。这种美的互相认同,便会对我们的心灵产生碰撞,融入了法制新闻的真实性以及电影的艺术感染力,都会是法制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中值得去挖掘的价值基础。这些价值基础,在一定的介质之下,便会产生出很好的生活原型。对于从事艺术的人们来说,也会有更多更好的素材。也就是说,法制新闻可以是电影思维的开端,也可以是电影思维中采写法制新闻最好的一种创作方式,因为两者,有时候会互相融合,也就有了互相情感的交融。

参考文献
  【1】刘婷婷.电视新闻的价值传播策略研究——以2016年改版的央视新闻频道为例【J】.电影评介,2016
  【2】范芊婀.体育题材影片的艺术探索与发展前景——电影《谁是球王》研讨会暨“北大批评家周末”第29期综述【J】.当代电影,2011
  【3】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造——我国新闻改革实践的传播社会学之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
  【4】【丹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5】张结海.负面事件新闻报道的媒体框架建构——一个认知-情绪的事后解释模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
  【6】陆晔,周睿鸣.“液态”的新闻业:新传播形态与新闻专业主义再思考——以澎湃新闻“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报道为个案【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
  【7】边磊.新媒体或成新闻事件的放大镜——从微信传播案例看新媒体的传播特点【J】.视听,2017
  【8】范志忠,刘清圆.网生代与中国电影创作的发展态势——“第三届浙江青年电影节·新电影论坛”综述【J】.当代电影,2017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