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用微视角透视大法治之美
  ■ 石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对法治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融媒体传播时代,受众的阅读耐性比过去更为弱化,动辄通篇法律术语,或以宏大叙事的呈现形式,很难得到受众欢迎。如何以一种更为亲和,受众愿意看、看得懂的形式,让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同时,潜移默化完成普法宣传,对主流法治媒体提出了新的考验。
   一、法治新闻切勿进入转型误区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制造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和获取者,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也随着信息获取的便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互联网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一些投机取巧者有了可乘之机,在法治新闻宣传中,一些所谓的新媒体刻意迎合受众求新求异的猎奇心理,要么断章取义掐头去尾曲解新闻原本的意义,要么针对一些事件性的法治新闻,不去解读事件背后的法治背景,而是就事论事,只关注法治新闻的社会性、可读性和故事性,深挖其中的“花边新闻”甚至炒作犯罪过程和细节,故意忽略法治新闻的普法目的,忽略了法治新闻的公益性属性。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培养全民法治信仰的基础性工作。法治新闻必须从精神层面、理念层面上引导公众树立法治观念与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秩序。新闻学家赫尔顿曾说,“在新闻领域里面,没有哪个问题比新闻伦理问题更重要,更难以捉摸,更带有普遍性了。新闻伦理是新闻从业者行进过程中永远无法回避的一堵‘墙’。”作为新闻传播中担负普法责任的特殊类别,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无论呈现形式如何变化,公益属性永远是法治新闻的底线。所以,不管一些新媒体如何抢流量、夺“眼球”,主流法治媒体转型决不能进入探索误区,为了片面追求阅读量和点击率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忽略普法目的,放弃公益属性这一基本底线。法治新闻需要创新和探索的,是如何以一种受众愿意看、看得懂的形式,提升法治新闻的吸引力,强化受众的阅读耐性,将受众从“花边新闻”的泥淖中拉出来。
  二、用身边小故事诠释法治大道理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思维中的法治社会,更多的是在国家的顶层设计,是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检察、法院等执法机构)的执法或维护公平正义。对于专门的法律文件,他们既不可能去钻研背诵,学习了也觉得离得较远。通过法治新闻来普及法治大道理,正是主流法治媒体的职责所在。
  “普通程序独任审理”,是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的专业司法术语。如果直接进行专业解读,显然是非常枯燥的,普通受众也不一定有耐心阅读。2022年5月27日,《法制生活报》以《福泉市法院适用普通程序独任审理民事案件》为题,报道了福泉市人民法院龙昌人民法庭道例适用普通程序独任审理第一个案件。案件通过当事双方兰某与熊某的婚姻纠葛,办案人员如何送达诉讼材料,承办法官如何通过远程视频开庭形式审理,如何梳理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及债权、债务情况等,耐心做双方思想工作,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离婚调解协议,同时还对普通程序独任审判制度进行了解读。具有现实参照性的题材,更加容易让老百姓与现实生活相对照,对他们起到解惑或者警示的作用。此篇报道正是通过对家庭婚姻纠葛的办案过程,完成了“普通程序独任审理”这一专业司法术语的普及推广,让人民群众知道法律就在身边。
  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耕地红线就是保粮食安全的生命线。2022年5月20日,《法制生活报》以《凤冈县检察院公益诉讼助农田生态系统修复》为题,报道了该院开展公益诉讼问题整改“回头看”的效果。大多数老百姓都知道“保护耕地红线”已成为国家战略,但又觉得离自己很远,在更多人的认知中,只要自己不侵占耕地就可以了。该报道不仅讲述了永安镇崇新村青冈山群众反映,当地800余亩耕地存在因发展林果业导致“非农化”问题,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得到了及时复耕复垦,还叙述了检察院今年及下一步针对耕地保护问题的做法。用小故事来诠释法治大道理,让人民群众知道落实“保护耕地红线”之类的国家战略,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且每一个人在依法落实国家战略上都可以有所作为。
  2022年5月30日,《法制生活报》以《荔波县法院“网上立案+午间调解”解民忧》为题,报道了住在离荔波几百公里外的原告王某因民间借贷纠纷需要到荔波立案,但法院为减少原告来回往返的成本并快速妥善处理双方纠纷,通过网上立案,利用中午休息时间通过微信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远程调解并达成协议,被告在收到民事调解书后积极向原告履行了付款义务,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大数据时代,通过建设智慧法院,综合运用网上立案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参加诉讼,努力实现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的转变,织密便民诉讼网络。报道通过群众身边小事的处理,体现了国家法治建设进程正从每一个人的身边不断推进,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绝不是一句空话。
  三、微视角折射大法治之美
  立足于人们生活中的小细节和小故事,以微观视角透视大世界,用小故事折射大道理,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是当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传播方式。很多看似生活中的小事,但无一不可在法律上找到落脚点。一滴水里见太阳,用微观视角折射大法治之美,也正是融媒体时代传统法治媒体不可忽视的一大法宝。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亿万家庭幸福安宁,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法治环境,是主流法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今年国际儿童节期间,《法制生活报》除了在重点版面刊发了《贵州检察机关“检爱同行共护未来”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兴义市检察院未检办案团队“未爱前行呵护少年的你”》等重点稿件,还通过微观视角,来呈现身边保护未成年人的法治故事。如《务川创建“百合未检”品牌织牢未成年人法治保护网》,讲述务川自治县将仡佬族族花百合花融入务川检察未检工作,以“百分百高质量能动检察履职,联合司法各部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相融相促,携同发力,共护明天”为品牌理念,进一步为全县未成年人织牢法治保护网。《平坝区人民检察院“向阳花”未检工作室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报道平坝区人民检察院首个贵州省未检特色基层品牌——“向阳花”未检工作室,通过检察院内各部门携手,融合其他相关单位的志愿者,始终坚持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与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救助未成年被害人并重,朝着“无案件可办”的理想状态前进,衍生了“向阳花”观护帮教基地、“向阳花”帮扶教育基地、“向阳花”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等,让未成年人像向阳花一样,朝着太阳的方向去成长。
  在法治新闻中,这类小题材虽然篇幅较小,但通过“百合花”“向阳花”这样熟悉的事物,融入了爱与温情,让人民群众知道司法保护其实关系着每一个人,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营造人人知法懂法,人人遵纪守法的法治环境。
  四、结语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通过法治新闻宣传,来营造家国相通的大局观、仁义诚信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视法结合的秩序观、情理法融合的正义观,创造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法治文化作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法治蕴涵,主流法治媒体责无旁贷。面对泥沙俱下的网络媒体冲击,主流法治类媒体要做的,就是在做实深度报道的基础上,多采取小故事、小题材等微视角呈现形式,提升法治新闻的内容品质和阅读价值,透视依法治国的大法治之美。
  参考文献:
  [1].汪永清.深化依法治国实践(3)[N].人民日报.2017-12-26
  [2].任远.法制节目在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的价值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8年第10期
  [3].杜晓.完善法治为APP注入公益属性[N].法制日报.2014-11-14
  (作者单位系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