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千里寻亲四十载 黔西公安助团圆
  ■ 杨春
  近期以来,黔西市政法信访系统持续巩固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成果,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入村寨进社区走企业访群众”大走访活动有机结合,奔走在大村小寨,借助“警民议事会”、院坝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真真正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近日,黔西市公安局绿化派出所民警通过大走访活动中获取的线索,热心牵线成功帮助一位外嫁多年的群众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阳春三月,乡村的夜晚宁静而安详,绿化乡派出所值班民警宋靖坐在办公桌前,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此时,接待窗口来了几名群众,打破了派出所的宁静。其中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性持着外地口音上前询问,“这里是不是叫石塘树或是石塘村?”
  “我们这里是石桐树,不是石塘树。”宋靖耐心地解答,“请问你来派出所有啥事情?”
  “我来找我的家人。”来人回答。
  “你家住哪里?”宋靖接着问道。
  当问到具体住址时,该群众说自己记不清了,只知道父母亲的名字,并说到自己父亲当时是开榨油厂的,家中还有四兄妹。
  获得这些点滴信息后,民警宋靖激动地站起身来,问道:“你是不是叫薛某秀?”得到肯定回答后,宋靖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这四十多年你去哪里了,你家里人到处找你,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原来,薛某秀多年前由于不满意父母包办婚姻,只身离家,没想到这一走就是四十多年。由于当时年龄小,薛某秀四处流浪,最后辗转来到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与一名四川籍男子一同生活,育有一子一女。但该男子在孩子们十岁左右时,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薛某秀没有文化,这些年在建筑工地靠打些零工维持生计,艰难地把两个孩子拉扯长大。由于一直没有户口,她不仅不能享受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在打工过程中,连基本维权和获取劳动报酬都存在很大困难,并且还影响到两个孩子的读书就业等。
  今年年初,薛某秀在干儿子石某豪的劝导帮助下,踏上了千里寻亲之路。
  “我干妈在福建生活了三十多年,经常在我们身边念着贵州这边有她的亲人,刚好这段时间我有空,就陪同他们来寻找亲人。”从石某豪口中得知,薛某秀已然不记得家乡的名字,连自己的姓都一直以为是雪花的“雪”,更别说具体的地名了。“我们一路靠着语音导航,在贵州寻找与‘石塘村’相近的地方,总共发现了三个地名,前两个已经去核实否定了,这里是第三站,如果再找不到再去别的地方找,最终也可能遗憾地回去。”
  “我们在大走访活动中,石桐村八组的村民薛某应向我们反映,说他家有一个妹妹已经失踪四十年多了。”民警宋靖说:“掌握这个信息后,我们立即开展相关工作,薛某秀这个名字已深深印在脑海中。”
  当薛某秀出现时,民警宋靖第一时间联想到村民薛某应提供的信息,经详细询问最终确定这个找上门来的妇女,就是失踪多年的薛某秀。“我这次回来,一是寻找我父母家人,二就是补办户口,”薛某秀说:“我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这么多年在外面打拼,没有户口不能办合医社保,就连买手机电话卡都不能,已经吃够了没有户口的苦头。”
  得知薛某秀的处境,宋靖立即按照户口补办程序进行申请补办。宋靖将薛某秀一家三口请到办公室,泡上热茶,告知其父母已经去世多年,现在她的亲人只有哥哥薛某应一家,就住在石桐社区。她的哥哥嫂嫂一直挂念着她,还请民警帮忙寻找。
  “我出去这么多年,他们都还记得我。”得知家里情况后,薛某秀感动地说:“落叶总要归根,这次恢复户口,我就不想出去了。”
  薛某秀还告诉民警,其实自己也很想家,回家一直是她多年以来的愿望,这次幸好遇到了宋靖警官他们,助她找到家人,要不然错过机会,一家人还会继续过着无身份的生活。
  “我家妹出去四十多年了,一点音讯都没得,以为她都不在了,”与妹妹团聚后的薛某应激动地说:“哪个晓得,那天宋警官一下子把她送到我家门口,我太高兴了!”薛某应回想起3月1日一早,民警宋靖、王远树将薛某秀一家三口带到他面前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
  都已两鬓斑白的兄妹俩喜极而泣,紧紧相拥。周边的邻居街坊闻声赶来,薛某应夫妇将他们招呼进屋,一边抹泪一边给薛某秀介绍,个个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喜悦溢满整个房间。
  “薛某秀出去的时候还是个小姑娘,”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泪纵横地说:“这么多年她在外面受苦了!”认亲现场,薛某秀感激地说:“这次我来到黔西找到我的亲人,多亏了绿化派出所的宋警官他们,不仅帮我找到我的亲人,还帮我上户口,回到老家,感觉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我的亲人,真的太高兴了。”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