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互联网+”时代民生新闻的社会治理功能及提升路径
  ■刘皓
  摘要:社会治理需联合各个治理主体的力量、通过善治保障公共利益。民生新闻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具有社会环境监测、政府部门职能监督、民生议题公众议程设置、多方协商沟通平台构建四方面功能。鉴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能够推进社会自治及完善,强化对政府部门监管与共治,提升社会治理中网络媒介参与度,因而民生新闻应在公共政治生活转变、传统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从主体性重新确定、地域性报道坚持、长效机制构建、协商民主机制建立四个方面提升其社会治理功能。
  关键词:互联网+民生新闻社会治理
  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保障民众利益、强化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为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目标,需要通过民生问题的报道,展示民生新闻的社会治理功能。“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转变了民生新闻参与社会治理的理念,并且参与方式、应用模式以及治理方法均需做出调整,方可强化媒介的社会治理参与度,引导与规范公民活动,保障公共利益,最大化满足公众需求,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的善治目标。
  1.民生新闻的社会治理功能
  1.1社会环境监测功能
  作为大众传播方式的一种,民生新闻具有大众传播功能,在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及赖特的“四功能说”当中,环境监测功能均有所体现。通过分析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发现,食品安全、商品质量、环境污染等民众关注度较高的问题报道率较高,这些报道可提升社会各界对关乎民众生活、与公众利益相关联的问题的关注度,可通过社会环境监测功能的发挥,促进民生问题的快速化解决。
  1.2政府部门职能监督功能
  民生新闻的报道具有舆论监督功能,可实现对政府及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履行情况的有效监督。舆论监督的重点是民政、城管以及工商等权力机构,主要是因为这些部门与民众生活关联度较高。此外,学校、医院等与民众生活关联密切的机构也是民生新闻舆论监督的重点,通过新闻报道揭示监督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成效,督促其及时合理解决教育、就医等关乎民生的问题。
  1.3民生议题公众议程设置功能
  基于议程设置理论分析,大众传播媒介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思想,但可指出重点问题,可通过民生问题的报道实现民生议题公众议程的设置。民生新闻栏目当中,地方电视台品牌栏目居多,受众群体主要为当地居民,因此议程设置多以本地观众的关注热点为主,基于地域性民生议题,采取本地化方式解析重要新闻热点,提升观众对民生议题设置节目的吸引度,提高公众关注度。
  1.4多方协商沟通平台构建功能
  多方协商沟通平台的构建是民生新闻的主要社会治理功能。民生新闻早期以民众生活报道为主,其定位是为普通市民发声。在这一平台构建后,在西方公共新闻理念的融合之下,民生新闻逐步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关注度较高的公共议题纳入报道范畴,在公众参与热情提升的同时,也构建了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以及民众三方协商对话的平台,可增强社会治理中民生新闻的价值与作用。
   2.“互联网+”时代民生新闻社会治理功能提升的可行性路径
  2.1以媒介深层生态学为基础、重新确定社会治理中民生新闻的主体性
  深层生态学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挪威,其内涵是利用整体主义理念对价格观、经济活动、文化教育以及民众生活方式展开分析,从而对当前的生态危机进行有效化解,构建人类、社会、自然协同发展的格局。媒介治理方面,深层生态学理念逐步得到应用,可在此种自律性较强的信息环境观念基础上展现媒介的素养能力。大众性、公共性是民生新闻的主要特征,也曾因商业性及娱乐性的融入而导致媒介异化,从而削弱了其公共性。互联网时代,在现代化技术的加持下,公众的主体性更强,但也因此出现了技术异化现象。为化解这些矛盾问题,可基于深层生态学理论进行媒介治理,可将整体主义理念融入到民生新闻运营中,以推进社会发展为目标,对社会治理中民生新闻参与的主体性进行重新确立。
  2.2基于地域性报道强化地方媒介属性、增强民生新闻的地域化社会治理功能
  地域性是民生新闻的主要特征,贴近民众生活的本地新闻是其报道重点。民生新闻栏目可通过现场报道于新闻发生地现场报道民生新闻,可通过新闻发布厅发布关乎民生的时政新闻、解读政策,或是通过读报了解本地及全国新闻,实现多元对话平台的打造,也可通过调查深度挖掘民众身边新闻,从而引发深度社会思考。“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应进一步突显其地域性特征,从民生问题切入,开展电视问政,通过地域性民生新闻报道量的增加,对社会治理功能进行拓展与完善,实现和谐化、有序化的社会环境构建目标。“互联网+”时代,可依托智能移动设备、利用传感器及定位系统,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通过社会媒体更加便捷化地进行新闻发布与公共议题设置,增强民众关注新闻、参与公共议题的主动性。民生新闻可通过坚持地域性报道强化其地方媒介属性,实现民生新闻社会治理功能的有效展现,从而驱动媒体地域化治理的实现。
  2.3依托公民新闻长效机制构建、促进民生新闻社会治理形式优化
  自媒体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实现了全民化的信息发布与传播。民生新闻可加强移动互联,构建扁平化的互动传播模式,通过公民新闻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社会治理形式的创新与完善。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支持下,可赋予公民自由发表言论的权限,扭转传统公民在新闻接收方面的被动接受方式。具备媒介素养并且新闻专业精神较强的公民,可依托大众传播媒介,利用个人通讯工具自主自发地进行公共性议题的发布,或是公布社会新闻相关信息,通过舆论力量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公民新闻与民生新闻具有共同的追求并且报道方向相一致。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需要通过公民新闻长效机制的构建,引导公民积极参与新闻传播,实现民生新闻报道范围的拓展,丰富其新闻来源。在新闻生产能力基础上引导全民参与网络传播,增强新闻互动性,促进民生新闻形成,通过多元化的公民记者群体、依托于平民化的网络特色,整合碎片化新闻信息,对民生新闻媒体的报道进行补充,实现舆论场的有效平衡。在专业生产、开放融合的民生新闻机制构建下,加快社会治理形式优化,从而取得更为显著的社会治理成效。
  2.4建立协商民主机制、强化民生新闻社会治理成效
  协商民主是公民参与政治协调,通过自身观点的阐述,结合他人偏好,基于条件进行理由修正,通过偏好转换,加强对政策的批判与审视,从而建立合法性的立法及决策。平等协商、共识达成是协商民主的核心所在。目前,我国民主政治已逐步呈现出了协商民主的发展特征,在政治系统当中,作为子系统而存在的大众传媒,是民主建设发展促进的关键所在。民生新闻诞生于社会转型时期,是民粹主义思潮的产物,为消除民粹主义所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引入与应用协调民主理论。在协商过程中实现多方利益协调,加快公共事务进程。同时可通过公民理性培养,推进多元文化及理念的融合,从而提升政治合法性。可在协商民主理论基础上为民生新闻实践提供方向指引,可增强公民参与新闻传播的积极性,强化公民意识,依托互联网平台、通过协商民主机制建立增强公民互动,开展社会活动,加强民众沟通、了解民众诉求,保障政府决策科学制定,从而彰显民生新闻的社会治理功能。
  结语:为实现社会治理的善治目标,政府、公众等社会治理主体需要共同发挥作用,需要通过电视新闻公共性提升彰显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价值。民生新闻需要以媒介深层生态学为基础,重新确定社会治理中民生新闻的主体性,应基于地域性报道强化地方媒介属性、增强民生新闻的地域化社会治理功能,依托公民新闻长效机制构建、促进民生新闻社会治理形式优化,建立协商民主机制、强化民生新闻社会治理成效,确保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社会治理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参考文献:
  【1】邵晶.开创电视节目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向前一步》创作分析【J】.现代视听,2019(3):8-12.
  【2】顾闻,计怀斐.民生新闻与基层社会治理【J】.新闻窗,2015(2):94.
  【3】严碧华.发挥媒体作用,助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以《民生周刊》为例【J】.民生周刊,2019(25):64-65.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