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纳雍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朱正海:
刑侦尖兵 办案能手
  ■ 朱娇
  朱正海,2013年5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毕节市纳雍县公安局刑侦大队东北片区中队长。从事刑事侦查工作近8年的时间里,朱正海专研破案技巧,总结办案经验,快速成长为刑侦大队一名办案能手。
  2017年夏天,纳雍县公安局刑侦大队破获一起命案积案,一名命案逃犯潜逃24年,在大队民警的不懈努力下,追踪研判到嫌疑人可能藏匿于千里之外的福建省。
  对相关线索进行核实后,刑侦大队领导决定派经验丰富的朱正海与同事赴福建抓捕嫌犯,考虑到排查难度和嫌疑人的狡猾,预判的抓捕期限为一个月。
  朱正海与同事到达福建后,第一时间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系对接,进一步对嫌疑人可能藏匿的地点进行摸排,那是当地一个十分偏远的小山村,因为山村位置偏远,给民警的摸排工作造成一定难度。经过几天的摸排,朱正海分析抓捕条件成熟,便组织进入村庄实施抓捕行动,刚进入村口,七八个村民正在土里耕种,为避免外地口音引起嫌疑人警觉,朱正海没有说话,当地派出所民警向村民们询问一些事项。
  朱正海站在一旁细心观察,他发现地坎下有带着遮阳草帽的男女两名村民,并没有像其他村民一样前来围观,男子拿着锄头正在耕种,借着草帽的遮掩看不见两人的面貌。刹那之间,朱正海跃身跳下地坎。
  “你抓我做什么?”本来拿着锄头耕种的男子手和锄头被朱正海一齐抱住。“不要跟我说普通话,你的口音就是纳雍的。”朱正海抱着男子双手,听到男子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时便断定这就是他们要找的命案逃犯。大家还没有反应发生了什么情况时,朱正海已冲上去把嫌疑人锄头和双手控制住。同事和当地民警见状,随即将旁边的同伙嫌疑人控制住。从纳雍出发,赶赴福建,到成功抓捕嫌疑人,朱正海与同事只用了7天时间。
  “正海抓捕嫌犯胆大心细,有他在,我们很放心,因为他思路清晰,点子多,办案技巧得当,在证据把控上是专家,在疑难案件上是攻坚能手,大队难办的案子、难审的嫌疑人都会派他去。”提起那次抓捕行动,纳雍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队长杨忠志对这位得力干将夸赞不已。
  在刑侦大队8年,朱正海先后担任十几个专案组主办侦查员,亲手抓捕过几十名犯罪嫌疑人。凭着本身具备的好眼力和多年的办案抓捕经验,朱正海练就了人群中精准辨认嫌疑人的火眼金睛。
  一次朱正海和同事一起到维新镇抓捕一名犯罪嫌疑人,到达嫌疑人家附近,有人户正在办酒席,周围人群涌动,朱正海向着人群望去,凭着对嫌疑人证件照的一眼记忆,在人群中,他一眼认出要抓捕的嫌疑人。
  “就是那位,带走。”朱正海指着人群中一位并不起眼的男子,向旁边同事小声喊道。在同事的质疑中朱正海坚信自己的眼力,随即与同事将嫌疑人带走讯问。人海中抓捕嫌疑人,一次到N次,“偶遇”到“火眼金睛”的能力,成为案件快侦快破的关键突破口。
  肯学习肯钻研,让朱正海快速成长为一名办案能手。抓住风土民情,讯问方法技巧得当,朱正海成为刑侦大队审讯工作的行家里手。提起审讯,同事们将破获苏某某爆炸案称为“一碗酸汤饭”的故事。
  一年前,刑侦大队接到一起爆炸警情,一居民住房旁边废旧房屋发生爆炸,所幸无人员伤亡,但造成一定财物损毁,对周围群众造成恶劣影响。接到警情后,刑侦大队立即对案件开展调查工作,经大量工作,民警发现同村村民苏某喜爱发明研究,当民警进入被苏某称为“狼堡”的住房里,发现苏某一家的电全靠其设计的简易风力发电供应。
  根据作案动机、作案条件及相关证据,嫌疑人方向全部指向苏某,但案发时苏某正在村里一丧事现场和村民们打扑克牌,有不在场证明。作为重大嫌疑人,苏某被办案民警传唤至公安局接受询问。询问中,狡猾的苏某没有供述出任何对案件进展有帮助的线索。
  朱正海与苏某的几次交谈中,对苏某的心理变化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攻破心理防线只差一根导火索,可眼看快到传唤期限了。一天下午,朱正海吃过饭后在食堂给苏某带了他觉得不错的酸汤饭,并告诉苏某,自己觉得好吃才给他带的。吃完饭,苏某看向朱正海说道:“我告诉你,都告诉你。”作为纳雍本地成长的民警,朱正海以风土人情循循引导,让犯罪嫌疑人主动交代犯罪事实。一起瓶颈案件突然柳暗花明,这起审讯故事被同事们成为“一碗酸汤饭的故事”。
  对于领导和同事的夸赞,朱正海说:“做一行爱一行,从事刑侦工作8年多时间,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既然有幸成为一名刑警,定将不负梦想,不负期盼,在刑事侦查路上践行从警初心,担当从警职责。”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