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绥阳县
16名驴友遇险失联救援人员紧急营救


  ■记者 闵捷 陈大炜 陈祖嘉
  这是发生在贵州原始森林里的一场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生死营救。
  8月8日至9日,黔北山区风狂雨骤,天昏地暗。受困于地缝中的16名驴友命悬一线。
  370余名救援人员“冲”进贵州省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木遮天盖日的无人区,穿越百米高的近乎垂直的悬崖,在瓢泼大雨中喊哑了嗓子、泥泞山路上熬红了双眼,终于在近10小时地毯式搜寻之后,将驴友一一安全救出。

山雨欲来
  8月8日早上7点半,遵义市绥阳县茅垭镇拥德村,3辆面包车鱼贯驶来。
  不一会,司机老罗(化名)在村口停下车。16名背着背包的年轻人陆续从车上下来,简单集合后,准备徒步进山。老罗和他们约好了返程接人的时间和地点,正要掉头回去,突然发现他们有的穿普通短衣短裤,有的套了一件防晒服,甚至戴了摩托车头盔。“搞不好会被淋湿的哦。”
  中央气象台7日发布的天气预报提醒:7日至9日,西南地区大部将迎来一次强降雨过程,上述地区需加强防范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其中明确提到——8日贵州北部有暴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到特大暴雨。
  但这并没有让这群来自成都、贵阳、遵义等地通过微信群建立联系且并不“知根知底”的16名户外运动爱好者却步。他们没有理会天气预报一次次的“提醒”,决定继续行程。
  这次穿越,他们选择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条线路,长度近10公里。
  其中,绥阳县宽阔镇红河村油桐溪大地缝,是最富有挑战性、最为险峻的一段路。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大裂缝,有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浓荫蔽日、藤蔓交错、沟壑纵横,整条线路山高谷深,地理环境险恶复杂。
  “想成功穿越这样一条线路,对专业技术和身体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同时,绝大多数区域并没有手机信号覆盖,为穿越增添了更多变数。”救援队专业人员告诉记者。
  更重要的是,未经批准进入保护区,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
  8月8日18时,就在16人进山后的11个小时,老罗等三名司机如约开车来到宽阔镇红河村茅草坪,准备接人回家。从天黑到天亮,一个人影都没见着。
  8月9日早上7时,老罗直觉感到出事了,赶紧掏出手机报了警。
  接到报警后,绥阳警方立即将有关情况上报。最短的时间,制定营救方案。绥阳县委、县政府马上组织相关部门火速前往第一线。遵义市应急管理局、公安等部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根据老罗提供的信息,驴友们从茅垭镇拥德村进入,准备在宽阔镇红河村茅草坪与老罗汇合。救援指挥部决定设在红河村,绥阳县委书记、遵义市应急管理局局长任双指挥长。

进山寻人
  杨国勇的家在保护区内。两年前,他除了务农和养殖,又多了一个身份——保护区管理局护林员。杨国勇早已将自己负责的近20平方公里林区走了个遍。驴友们被困的区域,只有他最熟。
  8月9日一大早,他接到通知“出事了”,马上收拾好必要的工具,等待救援队伍到达后带大家进山。从绥阳县城到红河村驱车需近两小时。10时许,急行军般赶路的首批救援人员到达。
  “根据经验判断,只有3个位置可以供驴友避险。如果都不在,那情况就难说了……”杨国勇回忆,首批救援队研判后分为3组人,分别朝这3个地方进行搜寻。
  杨国勇作为第一组的向导,与绥阳县特巡警大队队员、当地武装干事、医护人员等共14人一道进山。出发前,指挥部安排煮了一些玉米给大家作干粮,但他们甚至来不及等玉米煮熟,只带着绳索、八字环、喇叭、强光手电等救援工具就出发了。同行的,还有一只警犬。
  杨国勇的家,是红河村进山的必经之路。大家判断的第二处可能的避险点就在离他家步行仅五分钟的一处绝壁之下,透过林木向下望去,隐约可见近百米深的谷底有一条小溪,泛黄的溪水正是暴雨冲刷后的印记。
  “我们和第二组一起到了绝壁上,通过喇叭向谷底喊他们的名字,没有回音。”第一组先撤回,往第一个搜救点行进。第二组从另一个方向前往谷底,朝着第二处搜救点前进。在他们之后,从当地应急、公安、消防、武警、武装、文体旅游、卫健、保护区管理局、属地乡镇、社会力量等调集的共370余名救援人员,分为搜救、信息收集、通讯保障、交通管制、医疗保障5个工作组,对划分的4个搜救区域,分别开始全方位、地毯式、无盲区搜救。
  8月9日下午1点多,搜救队伍走到大裂缝内一处叫苦槽子的地方,救援队员张军隐隐约约听到些动静:“嘘!安静!”
  汗水和泪水中夹着兴奋,张军带人赶紧朝谷底的方向“滑”下去。
  在和对方距离不到100米的地方,他看见远处有两个人,其前方是崖壁,后方是呈斜凹槽状已经淹水的峡谷。那里正是大家判断的三处避险点之一,连夜的暴雨将16人逼至绝境。
  “他们已经无处可走,只能留在原地。如果暴雨再来,很可能被冲走。”张军说。

生命之路
  受困驴友听到声音后全都振奋起来,开始向着救援队声音的方向移动。两方相隔着几近垂直的悬崖峭壁。“不要动,等着我们过来救援!”说罢,队员们拿出攀登绳捆绑在粗壮的大树上,一手拉着绳,一手抓着树枝或者草丛,顺着崖边半滑半吊向被困者的方向去。
  这100多米的绳索,就像一条“生命之路”,将救援人员送到驴友身边。8月9日下午2点过,惶恐不安的16名驴友终于走出地缝。因长时间被困,他们衣服湿透且没有足够的食物,体力早已透支,其中一人已经没有了行动能力。根据救援队员的描述,这支队伍并非专业的户外探险队,衣服不能遮风挡雨,背包里的食物、水等补给少之又少,“比起探险,更像是郊游。”
  短暂休整,救援人员迅速转移。
  又是通过这100多米的“生命之路”,将大家送至安全地带。
  15时30分左右,绥阳县消防救援大队8名指战员携带无人机、卫星电话、视频同传设备和部分营养品,遵义虎鹰救援队7名队员带着成箱的矿泉水、牛奶和面包、葡萄糖等物资相继与张军们汇合。
  绥阳武警的8名战士和其他救援人员也携带充气式救援套装等专业设备陆续赶来。
  休整补给之后,大家开始撤离。背负、绳梯、搀扶、担架……大家用了一切办法将被困人员往山外“带”。

必须处罚
  8月9日17时15分,在接到报警10小时之后,16名被困人员安全到达救援指挥部。
  经过医护人员简单检查和食物补给后,所有人均无大碍,于当晚陆续返程。
  绥阳县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谢明江表示,16名驴友未经批准同意,擅自闯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探险”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相关规定,将承担相应后果。目前,事件仍在调查中。
  记者从红河村离开时,村委会刚采购了一批生活用品准备作为奖励发放给参与救援的村民。红河村村支书王国权说,杨国勇等三个向导按500块钱的标准,其他10多名参与人员按照100块钱的标准,“他们确实很辛苦,要号召村民向他们学习!”
  王国权说,近年来,大家对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和巡逻力度都很大,但因为确实风景秀美,每个周末、节假日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住农家乐我们欢迎,但在河边露营我们是不允许的,会立即阻止,何况是进入保护区探险。”
  谢明江也再次向大家呼吁,希望广大市民理性对待这类活动,不要对自身生命安全带来危害,也不要对公共资源造成浪费,“特别是,不要用生命挑战极限。”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