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乡村振兴路上 茅台道真情更浓(下)
道真文家坝小康示范村

周启康(左)与高粱种植大户笪小松交流

刘同旺(左)在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民意



  ■ 李勋 陈颖 黄霞 吴浩宇 戴世锦 

【驻村情缘驻村情缘】
  2015年结对帮扶道真自治县至今,茅台集团已累计选派18名优秀骨干驻道真开展工作,今年又选派了8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邬伦涛、周启康、王相程3名同志帮扶满3年后主动申请选择留下。
  接过“接力棒”,跑好“接力赛”,古老而年轻的芙蓉江,见证着茅台人与道真百姓从携手脱贫攻坚到接续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周启康:牵挂那碗香甜的油茶
  2021年是周启康在池村村的第四年,过去3年作为驻村干部的他,今年年初,又当上了池村村第一书记。
  为啥不回茅台?“老乡们还没有过上我所期望的生活。”他不甘地说,这种情结源自三年前的那碗油茶。
  2018年3月19日,周启康告别妻儿,在经过4小时山路颠簸后,出现在他眼前的是建于上世纪70年代无砖土木结构的池村村委会办公地。
  彼时,作为遵义市级贫困村,池村贫困发生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三点几;6个自然组除两个路面刚被硬化外,其他全靠泥脚出入;通知村民晚上8点开会,陆续到9点才有人来,会开到次日凌晨1点,直到彼此不知再讲什么,才索性散去……
  1个月走访完辖区重点户熟悉村委工作日常,3个月内给出具有建设性意见的工作报告,这是茅台给予周启康这样的派出道真驻村帮扶工作队员的硬性要求。
  那天,周启康跟着首任茅台驻村帮扶干部去村里了解情况,村民们给他们端上了油茶。“‘前任’端起油茶咕噜咕噜两口就喝完了,我看着那碗汤不是汤、茶不是茶的油茶实在张不开口”。
  周启康最终还是咬牙灌下去了。“前任”一句话至今让其记忆深刻——吃百家饭,说百家话,办百家事。
  在过去3年时间里,周启康借茅台之力,帮助村民因地制宜发展钩藤产业、金银花种植;为养猪和养鸡大户对接直供茅台食堂;自筹资金助学敬老……
  5月16日,周启康回县城开会,出村途中遇到的两个村民:曾经的养殖带头人今天的高粱种植大户笪小松,“周哥不走,是我们全村的福气”;另一个是在狭路错车时碰到的村民,隔窗直接说:“周书记,我家母猪这次下的14个小猪仔都好着呢”。
  在仡乡,朴实的村民们认为,一碗油茶是礼敬贵宾最好的招待方式。
  5月17日,刚来道真自治县大磏镇文家坝村担任第一书记不到一周的何枰燏,也同样遇到了周启康当年的油茶尴尬。
  当天,他和原任文家坝驻村第一书记滕宪灵去文家坝村走访,去之前,滕宪灵事无巨细地给他讲解每一户村民家的基本情况和困难之处。快到文家坝村铜鼓元组程学英家时,滕宪灵指着水泥地上刻着的“2018.10.28”数字说,这是由茅台出资修建的水泥地,而这条路上只有3户人家,程学英家就是其中之一。
  跨进程学英家,一碗热油茶即送到面前。“这东西咋喝?”何枰燏挠挠头皮一脸茫然。小口尝试后,何枰燏学着滕宪灵的样子,一口油茶一口水煮蛋,说谈由此开启。
  “滕书记不会开车,每次从村委会走到我家要花6个小时。我家门口的水泥路要感谢滕书记跑前跑后才能这么快修好。不然以前一到下雨天,出趟门回来总是裹一脚泥巴。”程学英说。
  而此次滕宪灵带何枰燏走访村民家,除了让他熟悉村民情况外,也是给何枰燏当说客,希望村民能积极配合何枰燏即将开展的产业发展工作。“我的‘前任’是让村民们富起来,我工作期间是让当地美起来,建议何枰燏能让当地强起来。”滕宪灵说。
  摆谈间,程学英无意中说出,家中女婿给她购买的新电视机一年多了没开过几次,家里只有她一个人。
  何枰燏宽慰她:“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外的家人和邻里都会陆续回来,大家都会越来越好。”
  在道真,一碗油茶,每天都在新煮;续接乡村振兴,与第一碗油茶初见的故事,茅台人还将续写。
  刘同旺: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
  这些日子,道真自治县旧城镇河西村村头李家、村尾王家总能见到一个新身影——刚刚到任的茅台驻河西村第一书记刘同旺,他已迅速进入角色,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贮存工作中,积极走访村民、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回头看”、了解产业发展及村民增收等情况,认真向老队员学习取经,尽快熟悉村情民情。
  2021年5月17日一大早,河西村村委会办公室,刘同旺与村总支书记徐超、茅台前任驻村第一书记胡备围坐在一起,一场探讨茅台如何助推河西村产业兴旺的“头脑风暴”正在展开。
  “河西村适合发展什么产业?”“茅台能为村里做什么?”……刘同旺刚从胡备手里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得先认真掌握村情民意,才能对下一步驻村工作有更深入的思考。
  “乡村旅游是河西村的未来。”徐超率先拉开了话匣子。
  旧城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背靠雄伟的大山,芙蓉江绕着小镇而过,自然风光秀丽。河西村与集镇就一河之隔,承接旧城优质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如何发展?突破口在哪里?”
  “长远看,要依托现有的经果林,打造四季有果的山地公园村;短期来说,可以在林下套种魔芋,前不久,村里已经试点发展了10亩。”胡备为刘同旺支招:“眼下,还是要巩固发展食用菌和高粱产业,打造真正带不走的‘驻村工作队’。”
  这些年,在茅台的帮扶下,河西村建成了有65个大棚的蘑菇农庄、15亩白芨基地,发展酒用高粱500亩,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发展李子、桃子、枇杷、柑橘等经果林2800亩。2020年河西村人均年收入达13750元。
  “小刘,今后的工作就靠你了!”临走,胡备用力地拍了拍刘同旺的肩膀。
  今年4月,茅台下发公告,遴选干部职工到道真驻村,刘同旺看到公告后,立即向组织递交了自己的申请书,他的理由很简单,“希望能够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绵薄之力,在田间地头书写初心”。
  在出发前,已经在教师岗位退休多年的老父亲告诉刘同旺,“迎着新时代的曙光,去基层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不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刘同旺的妻子和两个孩子特别支持他,驻村第一天,刘同旺就去村里的各个产业基地调研,并拍下照片发到微信“亲人群”里,亲人们都竖起大拇指点赞。言谈之间,亲人们鼓励刘同旺要不辱使命,把村民的“钱袋子”守护好,把产业发展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在刘同旺眼里,一批批茅台人驻村,经常白天在地里,晚上在大棚里,站着看、蹲下来看、趴着看,这样的精神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今后我将持续发挥好驻村帮扶作用,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在来驻村之前,刘同旺一直在贵州茅台生产管理部工作,主要负责产供销服务。他说,今后将把在生产管理岗位中积累的协调组织经验,有效地运用到服务基层群众上,为老百姓办实事。
  在他看来,要当好老百姓的“服务员”,需要“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以老百姓的心为心”,对他来说是挑战,更是使命。
  要带领乡亲致富奔小康,产业支撑是关键。“河西村主要以沙石地为主,在产业选择上一定要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精准施策。”通过走访刘同旺发现,河西村种的高粱面积并不算大,食用菌产业规模也还小,他希望后期能够召集村民们来商量,争取将食用菌和高粱产业打造成河西村的“双轮驱动”产业。 
  
【托起美好未来托起美好未来】
  行车道真乡间,村口桥头或乡镇街道,“中国茅台·国之栋梁”“习酒·我的大学”“茅台王子·明亮少年”等招牌不时闪现。
  2015以来,茅台助学活动的资助力度不断向道真倾斜,向道真累计资助金额1478万元,帮助2956名道真学子圆梦大学。同时,充分利用茅台学院优秀师资资源,累计选派26名教师前往道真支教,2018年、2019年分三次组织道真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共计67人赴香港开展游学活动,让困难地区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我们这里来了“大学生老师”
  每天放学后,能在村委会里写作业是大磏小学四年级学生徐雨涵最开心的事情。
  “那里有‘大学生老师’,不光辅导我们作业写得快,还能在门口的广场上跳皮筋、打篮球,雨天也不会沾泥巴。”徐雨涵同学所说的“大学生老师”,正是茅台派驻道真自治县大磏镇文家坝村驻村书记何枰燏和来自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驻村干部钟华。
  夕阳透过山顶将通村双向四车道染成金黄色,道路两侧或独栋或连排的二层黔北民居格外立体,更多的民居前挂有营业招牌:停车、住宿和餐饮等。
  2018年4月,茅台投入帮扶资金4000万元打造文家坝小康示范村项目,从“完善示范点基础设施功能、提升示范点人居环境形象、发展示范点乡村旅游经济”三个方面修建文化广场和游客中心的硬件设施,彻底改变了乡村的样貌,并通过打造出的茅台元素与仡佬风情相融合的帮扶示范点,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周边旅游和农家乐产业发展。
  教育扶贫,是除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外茅台确保帮扶工作落地见效的第三个聚焦点。
  对于茅台,徐雨涵并不陌生,因为她们家的很多亲戚都会到隔壁的五一村去种菇采菇,她听大人们聊天时说过,五一村的大棚就是茅台捐建的。
  在五一村承包大棚种植香菇的朱俊龙,同时还是道真一家公益组织的负责人。
  几年前,隆兴中学有一个困难学子,高考考了500多分却因为父亲突然逝世而差点失去上学的机会,朱俊龙现在都忘不了他和隆兴中学校长冒着大雨赶到学生家里看到的情况:破旧潮湿的老木屋,屋内除了一张掉漆的桌子和几张长板凳外,就没有其他家具。
  当时朱俊龙看到这些很揪心,鼻子很酸。回去以后,他和公益组织费了很大的力才给学生募捐到了学费。
  而现在,有了茅台系列助学活动,他们去学生家里了解情况、登记好信息,符合资助条件,按程序上报公示后就能得到茅台的资助。
  他说茅台给道真很多家庭带来了希望,甚至改变了困难学子们的一生。
  目前在阳溪镇农业服务中心上班的何前进说,2013年,他正是借助茅台资助的5000元钱才有机会走进辽东学院的大门。
  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参加了“三支一扶”考试,去乡下给村民做扶贫工作。“三支一扶”服务期限满后,他又考上了阳溪镇农业服务中心,如今,他主要工作就是推广企业对道真自治县的产业扶持政策和产业对接工作。
  “从大学到毕业工作,我一直都在关注茅台的公益项目,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更让我们这些受助者心怀敬畏和感恩。”何前进说,这也许就是他坚持回到家乡效力的原因。 
  
【天眼影像故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助推道真高质量摘帽以来,茅台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真帮实扶、真心实意、真金白银”,以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5年结对帮扶,一位位茅台驻村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真情奉献,把道真当成第二故乡,一个个辛福的“菇”事在这里上演……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