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平模镇平模社区食用菌大棚茅台集团携手四川经销商联谊会援建道真淞江食用菌产业园廖艳业摆放菌棒冯文明在大棚里摘菇 ■ 李勋 陈颖 黄霞 吴浩宇 戴世锦
对茅台集团而言,遵义市道真自治县是相隔300公里的特殊“亲戚”。5年前,茅台因脱贫攻坚与道真结缘。省委、省政府的安排,让两个相隔百里的政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两家人”亲如“一家人”。
5年,1800多个日夜,茅台人不忘初心、秉承匠心、保持恒心,下足绣花功夫,把产业链条深深“扎进”这片曾经大山阻隔、峡谷横断的仡乡大地,与35万道真各族人民并肩书写高质量脱贫摘帽的精彩篇章。茅台也因一直以来真帮实出、真金白银、真情实意的付出,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启动,吹响了道真人民迈向新生活、新起点的号角。仡乡大地上,茅台和道真的这份缘分仍在持续加强、持续巩固,接续奋斗的画卷浓墨重彩,新时代的赞歌同心唱响。
幸福“菇”事 “十三五”期间,道真建成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8个、蘑菇农庄27个,累计投放食用菌2亿棒,辐射带动全县12个乡镇6000余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生产。
历经多年探索,食用菌产业成为茅台扶持力度最大、形成规模效应的道真特色产业,“一朵菇”在仡乡大地接续盛开出精准脱贫、全面小康、乡村振兴“三朵花”。
“香菇兄弟”返乡创业记
道真自治县平模镇平模社区的冯文明和冯文礼两兄弟,在外打工多年,2020年春节回家过年一看,眼睛亮了:挖机轰鸣,人声鼎沸,平模咋变得这么热闹?
问了一圈才知道,原来,茅台出资500万元要在山上建50个食用菌大棚,当地群众都可以来申请租棚。惊喜之余两兄弟商量,干脆一起返乡创业当菇农。
冯文明是大专生,2006年毕业后就在外打工,去过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因头脑灵活肯吃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但自从结婚有了家后,两个在老家的孩子就成了他最大的牵挂。弟弟冯文礼初中毕业后也去了江苏一家工厂上班,两兄弟只有回家过年才能见一面。
在外面打工终究是漂泊,如今家门口有了产业,既能挣钱又能照顾老小,何乐而不为?于是,兄弟俩合伙投了10多万元,一口气租下了7个食用菌大棚。
2021年5月16日,笔者在平模社区全家坪食用菌基地见到两兄弟时,他们正在大棚里提着采摘箱穿梭于菌架之间,满脸笑意:“今天收获不错,有500斤左右,80%都是一级菇。”
说着,冯文明从菌棒上摘下一朵菇介绍起来:“好菇朵要在5至7厘米左右,朵型圆整、无畸形,不能开扇,颜色要淡黄色……”种出来的菇,视品质分为一、二、三级,同辉公司按照4元/斤、3元/斤、1.5元/斤不等的价格回收。
发展产业,农户最担心的问题是亏本。两兄弟虽然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有信心,但是投资有风险,特别是之前完全没有经验,压力还是挺大的。
让他们放心的是,食用菌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收取大棚租金、组织群众种植,企业提供实惠优质的菌棒、提供免费生产技术指导,同时保底收购,让村民们安心发展产业。
“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每个种植环节该怎么做,都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冯文明说,他们把自己当作一名小学生,每一次培训都积极参加,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向技术员学习,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操作。
“今年第一茬菇出来,一级菇就占了80%以上,很有赚头。”冯文明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每个大棚有10000棒香菇,约产2万斤香菇,按每斤3元的平均收购价计算,每个大棚的毛收入达6万元,除去菌棒成本、租金、人工费和水电费,每个大棚可净赚一两万元。
“现在收了两茬菇,已经卖了17万元左右,本钱已经找回来了,后面卖的就是纯收入。”两兄弟能吃苦、肯专研,很快就掌握了食用菌种植技术,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技术能人。
小小的食用菌,改变了两兄弟对农业“靠天吃饭”的认知,更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致富的梦想。弟弟冯文礼说:“现在有些还在外务工的小伙伴也咨询过我,准备回乡和我一起干。”在他看来,现在家乡的帮扶政策好、发展潜力大,食用菌产业管理方便,收益稳定,带动性强,对于愿意返乡创业的村民是不错的选择。
由于食用菌生产周期短、见效快,且用工需求量大,不仅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还能盘活利用闲置土地,为村集体带来经济收益。在基地务工的村民罗群珍笑着说:“在基地干了两个多月,赚了5000多元,从来没想过自己也会每个月有工资领。”
房产销售员廖艳业回村当“菇娘”
32岁的道真自治县隆兴镇莲池村村民廖艳业,此前一直在道真县城的房地产公司做销售,因工作能力出色,月收入最高时能够拿到近2万元,平均每个月都有七八千元。
2020年11月,茅台为莲池村建设的50个食用菌大棚正式建成投产,村里需要年轻的“领头雁”带领村民一起干,莲池村党总支书记潘凯就一直鼓励她回村里发展。
起初,廖艳业是不感兴趣的。在村干部的轮番邀请下,她仔细盘算后决定:“打工不如自己创业,干脆跟着茅台拼一次!”
去年11月12日,她辞掉县城的工作,拿着5万元积蓄回村租了3个大棚,摇身一变当起了“菇娘”。
5月16日,笔者在食用菌基地见到廖艳业时,她正将刚采摘的香菇用三轮车运送到基地旁边的冷库分级、过磅。
一级菇6筐,净重189.8斤,单价4元,金额759.2元……接过工作人员的“货物入库检斤单”,她脸上笑开了花:“每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交菇,看着上面的数字,再累都值得。”
“种植大棚香菇跟卖房子不同,种大棚香菇不仅要有技术,还要能吃苦。”田间地头不比得坐办公室,为了能够把这些能致富的“宝贝疙瘩”照顾好,这些日子,廖艳业几乎每天都是起早贪黑,有时忙到一天只吃一顿饭。
“第一天在大棚里上棒,就干到凌晨3点过,手都起泡了。”半年时间,廖艳业累瘦了16斤,但采了2茬菇就有12万元的毛收入进账,让她看见了致富的希望:“一定好好干,当上种植大户!”
廖艳业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莲池村村支两委和茅台的驻村干部,就是引领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与领头羊,如果没有茅台真金白银和人才帮助,也没有她回乡创业致富增收的今天。“每当和村民聊起这件事,大家伙都念叨茅台的好。”
凭着执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敢想、敢闯、敢干的精神,怀着逐梦的强烈愿景,廖艳业奔跑在干一番事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追梦之路上,脚步愈发坚实而有力。
帮扶亲友团 过去5年,茅台充分利用行业内企业多、上下游产业广的特点,引导社会各界助力扶贫帮困,促进帮扶资源向道真贫困地区流动。行业内企业、经销商、供应商、“茅粉”等充分发挥资金资源优势,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助学、产业帮扶、消费扶贫等方面参与到帮扶工作中,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强了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茅台经销商助推道真“黔货出山”
2017年,贵州茅台酒道真经销商黄树珍在道真洛龙镇出资40万元建立了残疾人产业帮扶基地,帮助残疾人用种树的形式获取劳动报酬。到目前为止,该基地已投入150万元,每年为困难残疾人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还被道真自治县残联评为“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
除此,黄树珍还在道真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活动、捐款助学等方面悄然发力。疫情期间,为道真自治县疫情防控中心及一些需要帮助的单位捐了价值22万元的防疫物资;出资40万元帮助香树林组安装照明路灯;出资10万元帮助洛龙镇五一村修建饮用水工程……
“道真是我的小家,茅台是我的大家,我与茅台是真正的家人,本应担起家人的责任。”在接续乡村振兴上,黄树珍又有了新的思考。
“现在我们正在改造文家坝的仡山印象酒店,准备发展旅游产业,把文家坝打造成乡村经济的示范村;计划与当地企业合作,让道真夏秋茶和食用菌产业生产加工更具规模化,打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道真产品,让乡亲们持续受益。”
5月18日,缘起脱贫攻坚的茅台与道真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开局年又迈出坚实一步:茅台·京东道真首个公益图书馆揭牌;四川茅台酒经销商捐赠100万元扩建10个食用菌大棚。
脱贫路上茅台与道真实如“战友”;续接乡村振兴茅台不仅引来了京东这样的“盟友”,还发动茅台酒经销商这样的“亲友”。5年长跑后,茅台以全新阵容出场,握指成拳,聚势发力,“转战”道真乡村振兴第一棒。
四川茅台酒经销商杨波出席了当天在凇江村的动工仪式。3月10日,在四川省区经销商第一季度工作会议上,提出捐款资助道真乡村基础建设倡议,全体经销商当场集体举手表决同意向道真民政局捐助30万元。3月11日,款项到账,指定资助用途——解决道真各乡镇“两不愁三保障”突出短板问题。
3月20日,四川茅台酒经销商发起帮扶道真食用菌产业搭建大棚倡议,短短几天时间内,46家单位积极响应号召自发捐款,其中捐助资金最多的是20万元,捐助资金最少的是3500元,共计捐款105万元。
“川黔一家亲,四川茅台酒经销商已达成高度共识,紧紧跟随茅台步伐,持续接力道真乡村振兴。”杨波说,对本次帮扶援建的10个食用菌大棚会保持高度关注,并负责大棚后期维护等问题,待香菇成熟之际,组织四川经销商前往采购香菇,助力黔货出山。
作为遵义人的四川茅台酒经销商,内江润泽酒业有限公司吴启会不仅是此次捐赠金额最多的经销商,还在5月18日参观道真生态农业智慧产业园时,当场购买了道真土特产大礼包(香菇、花椒、党参、天麻、辣椒等产品)。“后续我们还会通过更多途径采购黔货,持续关注道真。”吴启会说。
这样的帮扶还有很多。4月19日,茅台酒福建省区及经销商组成的调研组,赴道真自治县调研,募捐100万元启动资金助力道真“黔货出山”。
今年1月至4月,广东、山东赖茅酒经销商,黑龙江省、广东省茅台酒经销商等单位助力道真“黔货出山”,采购道真农特产品达1000余万元,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