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
“五治”融合开启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矛盾纠纷调解

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

化屋村村支两委办公楼

  ■ 通讯员 杨春 禹培勇 记者 黄祖祥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目标,乡村治理有效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保障。”毕节黔西市新仁乡政法委员杨波说,近年来,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在黔西市、新仁乡的关心指导下,通过落实一系列举措,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开启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政“治”:夯实基层党建工作
  “通过党史学习,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党员干部要继承红色基因,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工作中履职尽责,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化屋村村干王山鲜说。
  为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化屋村特别要求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党史、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惠民政策。化屋村以开展各类学习培训为契机,让党员干部不仅在各种种植养殖技术以及厨师、刺绣等技能上得到很大的提升,而且结合“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让党员干部的思想在学习中体验、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升华,为化屋村在今后的持续发展中克难攻坚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在学习中,想想老一辈革命先驱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持的革命精神,那种坚定信仰的大无畏牺牲精神,这些都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化屋村党员刘毅说,“我们不仅要学深学透,还要将革命精神融入到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中来。”
  目前,化屋村按照地域划分为江源、天竹和新村3个党小组,并将全村31名党员划分到11个片区与村民进行结对,定期开展入户走访、政策宣传、化解矛盾纠纷、解决村民急难问题以及服务上门等工作。同时,不断吸纳能人志士、致富能手等加入村党员队伍。今年来,全村有9人向村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化屋村的发展,离不开忠于党和人民、勇担当、敢作为的党员干部,他们带着化屋村全体群众携手并肩创造奇迹,为更加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新仁乡政法委员杨波说。
  法“治”:增强群众法治意识
  日前,在化屋村村委会矛盾纠纷协调办公室里,新仁乡政法委员杨波、村支部书记张玉芝和黔西市司法局派驻化屋村法律顾问赵耀正在协调该村黔织组吴某飞和杨某高离婚纠纷一案,工作人员从法、理、情三方面入手,先单方面进行疏导沟通,意见基本上达到一致后,再让双方当面进行协调,调解时间长达三个小时,最后,虽然未能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但双方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为了增强群众学法、守法和用法意识,黔西市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新仁乡按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标准,把化屋村作为2021年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打造点,建立了矛盾纠纷调解室,开展送法进村活动,加强法治宣传,健全各项制度。黔西市司法局还按照“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要求,安排黔西市6家律师事务所和相关股室每月轮流到化屋村开展2次值班,给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打通了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等。通过多举措的落地实施,夯实了化屋村法治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和宣传载体。同时,化屋村还健全村“两委”工作例会、联席会议、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编制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并健全监督制度,建立百姓议事、民情沟通、和谐促进的村民说事平台,依法公开村务、党务和财务,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档案,完善记录等,不断推动法治乡村建设,提升自身法治水平。
  “原来化屋村的邻里矛盾、土地边界纠纷等,我都去调解。”化屋小学退休老师杨梅说,“现在大家在忙着让自己腰包鼓起来的同时,还加强学法用法,群众整体综合素质都提高了,矛盾纠纷难得出现了……”
  在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中,化屋村结合群众的生活实际,以调带宣,以案释法,用通俗语言,重点讲解了民法典中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合同纠纷等热点问题,不仅把矛盾化解在村、组和群众家门口,还增强了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想意识,深化基层依法治理,法治意识同频共振,依法办事蔚然成风。据统计,近三年来,化屋村口头调解一般矛盾纠纷38件,协议调解较大矛盾纠纷8件,调解成功率为100%,做到小事、大事不出村。
  德“治”:升华文明乡风
  在化屋村办公室门口院坝右侧,有一个非常别致的凉亭叫感恩亭,一幅对联跃然入目:一心跟着共产党,圆了苗家千年梦。在内檐壁上就有十谢党恩:一谢走出深山,二谢不愁吃穿,三谢读书免费……九谢苗乡巨变,十谢收入翻番。这不仅描绘出了苗族同胞目前的美好幸福生活,还体现出了这里的群众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化屋村以‘宣、树、引’三大举措,引导化屋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彻底改变群众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化屋村支书张玉芝说,“我们精心设计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各类宣传活动,走进基层、深入群众。”
  其实,化屋村为了让德“治”在乡村治理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大化,让广大的苗族同胞紧跟时代步伐,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发生质的改变,激发村民巩固脱贫攻坚和步入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首先是围绕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好化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现有资源,有计划组织县、乡、村讲师现场开展讲习宣传,用百姓话说百姓事,把“大道理”讲细讲活,让群众深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意义,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境地,努力提升全村群众的道德境界。
  其次是重先进树典型。化屋村紧扣新思想、新要求,挖掘群众身边善行义举,晒出好人的光彩画面,树立弘扬良好家风,营造向善向上、见贤思齐的氛围。通过专人撰写、群众认领、村级评议等环节,引导群众在认领中把家风家训家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抓细落实“三个一元”“十户(护)联动”“小手拉大手”等机制,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卫生家庭评比活动,引导群众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最后,化屋村还邀请文化文艺志愿者传唱红歌和原创诵党恩诗词咏诵,引导苗族同胞自创了《苗家儿女歌诵习主席》《化屋山歌唱国安》等歌曲;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节、苗族花坡节系列活动;现场播放红色电影、纪录片等,然后让大家畅谈观后感、听后感以及受到启迪和教育的情况。
  一年来,化屋村已开展讲习活动20余场,受众600余人次;开展晒家风家训、文明卫生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儿媳、模范家长、美德少年等先进优秀评选10余户。让群众不断获得精神滋养,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升华了化屋村的文明乡风。
  自“治”:从被动变成主动
  “这村规民约就是好,大家相互监督,相互约束,时间长了就让一种良好的行为从被动变成了主动,”该村村干部艾星说,“大家共同遵守,邻里变得更和谐,环境变得更干净,就连群众的一言一行都变得更文明更礼貌。”
  化屋村党员干部根据实际情况和科学合理正确的引导,拟写了村规民约“十爱十要十不准”,共4大点、38条实施细则,并组织群众代表讨论通过,有效规范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行为,充分发挥群众自治能力,在社会治理中达到了事半功倍和持久性的效果。给乡村建设规范化、社会治理制度化、产业深度融合和助推新型特色经济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村民自治能力实现最大化,该村以文明储蓄银行的形式,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和村文明实践站建成“文明积分超市”2个,通过对群众的文明行为进行加分,不文明行为减分,积极开展积分兑换生活物品的方式,推进“储蓄文明”机制在群众自治中发挥作用,以激励群众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转变。同时,也给化屋村淳朴纯正的苗家家风、苗家民风夯实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化屋是民族村寨,也是旅游景区,该村村委让广大群众自主加入到维护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生态保护等村的各项工作中来。在车辆管理上,化屋村在500个车位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利用自家院坝停车,既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又增加农户收入。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利用“十户联防”工作机制,实现全村群众参与,随时排查摸清进出人口情况。今年春节期间游客增多,为打好法治和文明这两张“牌”,除了黔西市相关部门随时对食品质量、收费情况进行检查外,化屋村提前要求各商家和农家乐必须相互监督、保质保量、规范服务、规范市场,确保游客买得开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玩得舒心。
  通过让群众加入到村级管理,不仅让群众感受到当家做主的自信,节约了村里的管理成本,群众增加收入,还实现了监督自治同步走,达到群策群力,共享共治的社会效果。
  智“治”: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
  “我们村最科学最先进的地方就是村综治中心,化屋村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可以掌握到整个村甚至于每家每户的动态。”化屋村民杨长坤说,“在广场里,不要说打架盗窃这些现象,就是乱丢垃圾、乱吐口痰,都能在综治中心看到,所以我们平时出门,都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不然丢人很。”
  工作中,化屋村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有效整合“雪亮工程”“天网工程”“阳光儿童关爱工程”“黔西县110社会联动中心”等项目建成村级综治中心,以公共区域为重点,逐步向小组延伸,实现视频覆盖,目前累计安装高清视频监控探头13个,建设“看得见”的智慧乡村模式。并依托大数据平台建成数据库,将全村每户基础信息录入“贵州省综治信息平台”,内容涵盖公安、民政、教育、卫生、金融、扶贫等相关数据,与村综治中心实现了信息联通,为村级社会治理提供了平台和保障,逐步建立大数据辅助决策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同时,依托村现有的硬件设施,整合各类社会力量,选好配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上门调解矛盾纠纷、上门提供法律服务等工作。而且随时关心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和等特殊人员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等。
  同时,化屋村还不断借鉴创新工作措施,将全村作为一个大网格,村支部书记兼任网格长,再将大网格划分为3个小网格,每个网格又划分若干联户单元,配备1名网格员和多名网格协管员。再将若干联户单位以十户或农户聚居情况为根据划分为“十联户”,以10户左右划分为22个联户单元,每个联户单元明确1名联户长,组织本联户单元内的农户开展“十联”(社情民意联排、安全隐患联防、矛盾纠纷联调、重点人员联管、困难家庭联帮、邻里互助联动、政策法规联宣、乡风文明联树、环境卫生联治、致富项目联建)工作,不仅实现了村级治理体系精细化、精准化,确保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将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每家每户,将服务群众工作做到“零距离”。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