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范良丽 任莉 喻玉
7月12日下午,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生态文明法治主题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与会嘉宾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治理”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窦树华
保护生态环境
必须依靠法治依靠制度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法治,依靠制度。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栗战书委员长在论坛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环境,坚持完善制度配套,持续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执法和监督工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第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完善绿色发展法律法规,强化绿色发展法规和政策保障,完善自然资源产权法律体系,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制度,积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法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为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提供制度保障,启动制订黄河保护法,积极研究制订修改能源法、煤炭法等与降碳排污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促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第二,要坚持山水林田草沙系统治理,强化整体保护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资源保护地体系,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健全制度,推动野生动物保护法草案尽快通过,加快制订修改草原法、自然保护法,强化自然生态整体保护,提升生态系统制度。
第三,要严格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于真抓,要提高法律武器,法治力量,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失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推动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严格执法,保持对环境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加大人大监督和支持力度,推动法律全面有效实施,依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第四,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建设社引领者,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治理,加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多边合作,共建繁荣清洁美丽世界。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许安标
绿水青山
已成为多彩贵州的亮丽名片
本次主题论坛以生态文明法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治理为内容,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对有关专门问题的研究很有意义。
生物安全是人类安全的基础,事关人民福祉,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当前生物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是全球治理的新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物工作,贵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指导,统筹谋划国家生物安全,有效防范和消除生物安全隐患,制订生物安全战略和政策,对国家生物安全作出重大部署。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于2021年10月审议通过了《生物安全法》,聚焦生物领域的主要风险,防控体制机制,为维护国家生物安全,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提供法制保障。
近年来贵州省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部署,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经济增速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前列,绿水青山已成为多彩贵州的亮丽名片,自2014年出台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后,相继出台、修改20余部生态文明的法规,为本次论坛提供了贵州的实践样本。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杨临萍
构建中国特色专门化审判体系
组建专门化审判机构,自2014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厅以来,全国法院已经建立1993个基本上覆盖全国各级法院的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法院因地制宜实行刑事、民事、行政环境案件三合一归口审理,确保裁判标准统一。规范自有裁量权,维护法治统一,实行环境资源案件,以流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或者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为单位的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系统保护。
运用专门化司法措施,环境资源审判的特点在司法措施这集中体现四点。第一个就是健全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因为它是公法、司法的深度融合。积极采用预防性司法措施,注重采用恢复性司法措施,积极推进矛盾纠纷多元解纷、多元化解。所以说专门化的司法措施在环境资源这方面体现为四个特点:公益性、预防性、恢复性、多元性。
健全专门化的审判规则。最高人民法院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的世界环境司法大会昆明宣言,通过了几项法治的规则。第一项就是落实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专门针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当中的法律适用问题,积极探讨就碳排放权法律的属性,碳排放配额的可塑性、碳排放权纠纷管辖等具体规则开展司法研究。第二项原则,落实公平公正会议分享原则,依法审理濒危物种生态破坏、生物遗传资源流失等相关案件,加强对遗产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司法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惠益人民。第三项原则损失、担责原则,大家非常清楚,三大诉讼加上公益诉讼还有生态损失赔偿诉讼官告民诉讼,几种责任系统的连接。第四项原则贯彻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加大对危害野生动植物犯罪的惩治,更大程度保护生物资源,平衡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依法对损失环境公众利益勘探、开放矿产资源的合同认定效率,确保矿产资源合理依法合规开发利用。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飞跃
让优良生态环境永远成为贵州人民
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习近平总书记赞誉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的一个缩影。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指导工作时强调: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的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这篇大文章。
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统筹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贵州,让优良生态环境永远成为贵州人民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立法,先后制订出台《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贵州省赤水河生态流域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全面实现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和归口审理,强调流域司法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贵州律师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贵州的生态文明保护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次论坛必将促进大家的交流和精诚合作,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二级大法官韩德洋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离不开最严格司法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离不开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离不开最严格司法。
2007年,全国首家生态环境保护法庭——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生态环境保护审判庭和贵州省清镇市人民法院环保法庭成立。
15年来,贵州法院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绿色民法典”,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支持贵州省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重大部署的意见》要求,聚焦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的创新发展,以现代司法守护贵州的古老山川和美丽生灵,共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共同愿望。贵州法院将以此次主题论坛为契机,加大与立法、行政、学者等各方力量的沟通协作和相互学习,积极推动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格局,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继续贡献贵州司法智慧!
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一级高级法官刘竹梅
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
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道路
中国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厉的法治保护生物多样性,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道路。
第一,依法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件。审理案件是司法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方式,2020年中国法各级法院共审理涉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案件7000余件,涉重点植物保护案件近800件,涉渔业资源保护案件6000余件,涉林业资源保护案件4000余件,涉动物植物防疫建议案件100余件,涉植物新品种案件30余件等等。这些案件包括刑事民事行政等公益诉讼等各种案件类型,涵盖了遗传样保护,动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领域,实现了对生物多样性全方位的司法保护。在配套措施方面,最高法院日前出台了环境资源案件类型与统计规范,按照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主导价值,将原本分散在各个部门法当中与之相关的刑事罪名和民事行政案由予以整合,为精准识别统计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件、提炼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件的裁判规则,加强对下指导提供了制度支持。
第二,采用预防保护的司法措施。生物多样性破坏、生物物种的濒危或灭绝,外来物种入侵不可逆。预防性保护是生物性保护的重点,一是建立公益性诉讼制度,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解释,开始了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探索和实践。二是探索建立环境诉讼禁令制度,近年来中国一些法院以民事诉讼法当中的行为保全制度为基础,创新环境诉讼禁令制度,探索对正在发生的不立即制止当产生不可逆的严重后果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与诉讼前或诉讼过程当中作出责令被告立即停止违法行为的裁定,从而避免环境损害结果的发生或者扩大,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三,构建以修复为中心的环境责任体系。2017年最高法院联合最高检察院出台环境污染刑事犯罪的司法解释,首次将积极修复生态环境作为环境犯罪的量刑情节,以此为标志,我们实现生态环境修复在环境刑事民事行政责任的全面适用。在多年的司法实践当中,各级人民法院立足不同环境要素的修复要求,推动建立多个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创建和发展的补种复绿、增殖放流、还沙回填等生态环境修复方式,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丰富环境修复责任方式,健全环境修复资金统一使用制度,环境异地修复执行委托,衔接制度和生态环境修复效果后评工作制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志刚
濒危物种的管理
首先要制定有关法律
我们大家都知道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为了保护濒危的动物,为了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为了资源共享在里约热内卢缔结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今年十月份在昆明要召开公约的第15次大会。
生物多样性的管理目标与分类管理,管理的目标一个是要保存物种的进化潜力,要保存物种的生态系统功能,要防止濒危物种灭绝,要可持续利用资源,要保证遗传资源的共享,还要控制入侵物种,控制人类动物犯疾病,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个物种管理的三项方案:物种他可以分为对于人类有益的,对人类来说是中性的,对人类来说是有害的物种。这个划分是相对的,是动态的,一个物种对人类的利害关系与它的种群密度,与我们所在的时间和地点有关,一些物种他密度低的时候是中性的,可能是有益的,它密度高的时候可能是有害的,所以物种对人类的利害关系是可以转化的。
濒危物种的管理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首先要制定有关的法律,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我们有野生动物保护法,根据这个法就提出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另外还提出了三有名录,公约认定的物种保护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迁地保护、异地保护,比如说中国大熊猫的保护,野马的保护都采用了这条保护途径。另外一条保护途径就是就地保护,比如说我们正在进行的十个国家公园试点,这就是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形式。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尚
建立以环境修复为导向的司法体系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损害赔偿之前要先搞清楚值多少钱,生态价值多少,损害了多少,该赔偿多少。要建立以环境修复为导向的一个司法体系,那么修复的盘子定多大,你修复资金对肇事者、责任者资金定多少,我们要算生态损失。
生物多样性价值怎么评估?
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明确了生物多样性有价值的,有价值包括什么价值?首先就是有内在价值,内在价值是什么?就是存在价值。
存在价值怎么定价?经济学家也给它发明一个方法,就是条件价值法定价,这个方法在美国的因污染造成环境损害的司法实践,法院都认可。
在生物多样性价值里面,我们认为在价值测算的时候测算两个,一个物种多样性的价值,带着遗传多样性,在个体物种的体内,物种多样性价值体现了。第二个生态系统它的存在价值,这两个存在价值怎么测算,那么我们要用一个方法测算。简单来说就是设计一套问卷,调查当地居民对你的评估区域,比如贵州省我们珍稀濒危物种,假如100个,那么每一个对老百姓支付意愿,测算出来建立一个模型来算。生态系统多样性也是类似的。保护区科学家和管理部门都认可的最重要一个生态系统,它的测算模型。支付意愿和大家收入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