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
遵义司法:高位推动建设法治乡村
遵义市各地乡村法治氛围浓郁




法治宣传设施齐全

现场开展法治宣传

遵义市各地乡村法治氛围浓郁

■记者 龙立琼
  近年来,按照“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创建一批、影响一片、辐射全市”的工作思路,遵义市司法行政机关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
  2018年10月,遵义市委、市政府在《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作为推进全市法治乡村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工作主线。此后,遵义法治乡村建设借助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高位推动,如今,黔北大地正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法治作为不可或缺的力量为遵义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强力保障。
   围绕“一条主线”强部署
  “坚定不移抓基层打基础,坚持法治建设一体化推进,持续加大民主法治示范村、示范单位创建,确保今年实现覆盖率达到70%,明年实现全覆盖。”在今年遵义市委政法工作会暨平安遵义建设大会上,遵义市委书记魏树旺再次对法治乡村建设提出了目标要求。此后,遵义市司法局按照这一要求,对法治乡村建设作出了力度更大、措施更实、进度更快的安排部署。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遵义市司法局按照遵义市委、市政府部署,立足黔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基础,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法治乡村建设的调研座谈活动,推动遵义市政协主席团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助力法治乡村建设专题调研。
  2018年10月,遵义市委、市政府在《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作为推进全市法治乡村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工作主线。在遵义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强力督导下,遵义市15个县(市、区)均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纳入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重要内容,并成立了强有力的创建领导机构,健全了相应的工作机制,部分地方还出台文件细化指标、明确奖惩。习水县、绥阳县、务川自治县政府出台以奖代补政策,给每个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成功的村、社区2至10万元奖励。正安县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纳入对镇(街道)、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
  强化群众知法守法用法行动自觉
  法治宣传是法治乡村建设的重点,通过群众身边的鲜活案例来宣传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往往事半功倍。
  4月25日,习水县法院寨坝人民法庭利用赶集日在条台村公开巡回审理并当庭宣判了一起赡养案件,依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500余名村民参与旁听。庭审结束后,法官详细讲解了民法典等法律知识,村民们明白了法官作出判决的法律依据,法官还向群众发放法治宣传资料1000多份。
  遵义市以“送法进乡村”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动法治精神进村入户。各地通过法治灯谜、普法讲师进乡村、花灯腰鼓讲法律、办法治专栏、放法治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持续掀起“送法进乡村”高潮。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遵义市各县(市、区)制定“送法进乡村”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方案,指导督促各普法责任单位把政策法律送到田间地头。各政法单位更是冲锋在普法一线,人民法院把庭审开到了农户家中,以案释法生动宣讲;公安机关通过办理治安案件开展警示教育;司法行政机关进村入户排查调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
  据统计,遵义市各地各部门以“送法进乡村”活动为载体,共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0000余场次,开展法治培训讲座35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多万份。
  此外,遵义市以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为载体,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提高群众对法律服务的获得感。新蒲新区新中街道松源社区是跨县安置务川、仁怀、桐梓等地搬迁人员的易地扶贫安置点,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采取“四抓四促”方式,实行由党员律师包楼栋,提供便捷法律服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普法宣传,提高群众依法依规的办事意识,形成了社区管理更民主、干群关系更融洽、辖区社会更稳定的良好局面。
  通过几年努力,遵义市已构建了完善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五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各民主法治示范村均设立法律服务工作室、调解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律师党支部结对帮扶配齐“一村一法律顾问”,公布了服务电话,开通了咨询热线,建好了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实现了“实体+网络+热线”模式的多元化、专业化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遵义市69家律师事务所党支部、114个党员律师参与到“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中。
  率先推出结对帮扶模式
  遵义市率先在全省推出农村普法依法治理结对帮扶模式,安排部署113个市直单位一对一帮扶113个村,根植地域文化,突出创建特色,精准发力帮扶。如遵义市国税局帮扶习水县程寨乡石门村创建突出了红色文化特色;遵义市公安局帮扶桐梓县大河镇七二村创建体现了综合整治创平安特色;遵义市中级法院帮扶凤冈县琊川镇琊川村深化“一事一议”推进村民自治创建特色;遵义市委办帮扶习水县桑木镇土河村创建展现了民族融合发展特色等。
  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重点针对农村赡养、婚姻、邻里、山林等常见问题,通过以案说法、“法治夜校”、院坝会议等形式,深入一线“零距离”普法。如新蒲新区永乐镇永乐村是信访问题突出的贫困村,创建以来,通过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共创共建,干部群众法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治安、信访等突出问题得以解决。
  正安县委在脱贫攻坚关键时刻,举全县之力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法治扶贫助推脱贫攻坚总攻”专项行动,精准问题、精准目标进行乡村普法和违法整治,为正安县提前脱贫出列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加强阵地建设,遵义市因地制宜,将法治文化与党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土文化相结合,打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了法治主题文化公园7个、法治文化广场60个、法治文化长廊70个、普法电子显示屏110个、法治宣传栏3516个,组建法治文艺团体104个。桐梓县七十二道拐“法治景观大道”、红旗村“法治楹联一条街”,习水县回龙镇“毛笔书法法治文化长廊”,赤水市“法治骑旅之路”和“四渡赤水河谷法治文化带”等,充分彰显了黔北法治文化的风采。
  提升基层普法队伍能力水平
  6月18日,播州区鸭溪镇在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点金钟村举行“法律明白人”培训会,鸭溪镇辖区各村社两委干部“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学法守法示范户”参加培训学习。贵州子尹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胡良刚以“乡村振兴、法律同行”为题,针对民法典主要内容,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同时结合典型案例,围绕诉讼时效、离婚冷静期、遗嘱、相邻权、矛盾纠纷调处、土地法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以案释法。
  6月21日,贵州宣典律师事务所律师、市级民法典百人普法宣讲团成员陈洪霞到仁怀市五马镇龙里村开展民法典培训,龙里村“三委”成员、基层人民调解员等50余人参加。陈洪霞通过解读法条、以案释法等方式进行宣讲,同时针对现场“法律明白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6月22日,遵义市律师协会副会长、贵州宇辉律师事务所主任、市级民法典百人普法宣讲团成员池泽江律师到汇川区上海路街道,对所属14个社区近百名工作人员开展民法典培训。通过十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以案释法、以法论理,深入浅出地对民法典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讲授。
  自6月份开展“万人大培训”线下指导培训工作以来,遵义市司法局组织的民法典百人普法宣讲团成员纷纷深入村、社区开展点对点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基层普法队伍民法典学习宣传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进一步掀起学习宣传民法典的热潮,遵义市及时启动“万人大培训”线下指导培训工作,和以往一样,百人普法宣讲团重点对“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进行培训,他们将成为群众学习好运用好民法典的关键一环。
  近几年,遵义市一直紧紧抓住农村学法的“关键少数”,提升乡村学法活动的实效。逐步完善了“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线上线下教育机制和考核机制,将村、支、监“三委”成员学法、村“法律明白人”培训纳入民主法治示范村验收、复检的重要内容。同时在“遵义普法之窗”微信公众号开设培训网校,已有5360名“法治带头人”、4666名“法律明白人”注册参加学习。
  新蒲新区新舟镇沙滩村把民主法治建设与乡贤文化、“沙滩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相结合,不断加强村委、村监委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协商制度,全面落实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深入推进村级民主法治建设,服务乡村振兴和社会和谐。2017年沙滩村被新蒲新区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年沙滩村分别获得“遵义市民主法治示范村”“贵州省最美乡村”“贵州省村规民约示范村”“全国市级文明村”等称号。
  在遵义,“五民主三公开”是创建申报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基本条件,目的在于狠抓基层治理共治共享。如今,制定遵守村规民约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风尚已经形成。遵义市11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涌现出了务川自治县泥高镇泥高村“群众说事室”、道真自治县隆兴镇浣溪村“自管委”、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群众会+”等基层法治化治理新典范。
  桐梓县大河镇七二村村民们以往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在创建中,该村强化刑释人员帮教,成功破解了刑释人员“思想得改造、致富有产业”难题,全村从家庭犯罪率超过50%到现在零违法、零犯罪、零事故、零上访,无毒、无黄、无赌、无邪“四零四无”,实现了从“大乱”到“大治”的华丽转身。全村走上了依靠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新路。
  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找准“山上种茶、圈里喂猪、田中养鱼”的产业定位,法治护民与产业富民两手抓两手赢,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到如今人均收入8500余元的彻底翻身。
  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依托优越的生态和景观资源优势,结合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以法治促发展,探索出了“抓‘石斛’、做‘竹子’、筑‘劳务’、助‘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带动村民致富、村集体经济发展。
  这些村完美实现了创建与发展的有机融合,不仅走在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前列,也率先享受到法治护航产业发展的实惠。这正是遵义市大力促进法治乡村建设的关键原因所在——以创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创建促进乡村发展,实现治安好、民风好向生态好、产业兴、群众富的飞跃。
  目前,遵义市已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4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63个。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