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铜仁:市域社会治理成效斐然
思南县丽景社区综治中心智能化应用指挥现场

沿河自治县公安局到村开展法治扶贫宣传

■记者 范良丽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政法工作创新的重要着眼点。2019年12月,经贵州省委政法委初审并报中央政法委审核,铜仁市成为第一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地区。
  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铜仁市以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市”为抓手,坚持强基导向,采取“六防六化”工作方法,突出三项治理,强化“三基”建设,努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2020年群众安全感为99.78%,政法机关综合满意度为99.37%,分别同比提高0.15个百分点和0.72个百分点,实现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两年“双提升”“双第一”。
  突出顶层设计推进体制机制现代化
  铜仁市将完善顶层设计作为展开试点工作的起手式,制定印发了《关于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等“1+7”系列文件,按照“权责贯通到底”的设计思路,着力厘清市、县、乡、村四级在社会治理中的权责关系,推动建立健全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强基固本、村级源头治理的四级组织体系。同时,坚持以党组织为圆心、以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为牵引,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综合协调作用,将党的建设、社会治理、应急管理、民生服务等纳入“一张网”管理,着力连通基层“十联户”单元,形成权责贯通到底的网络体系。
  为了更好地推动试点,铜仁市还成立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按照“区域统筹、系统治理、条块协同”原则,因地制宜组建网格化、智能化等29个专项组,牵头54个部门参与市域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同时探索推行党委领导、政法统筹、工青妇等群团参与、各方联动的“1+1+N+X”市域社会治理参与机制,明晰群团组织责任清单30多项,形成了联动共治的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全力构建奖有依据、罚有准绳的责任体系。铜仁市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实效纳入党建总体规划、各级党委(党组)重要工作、平安建设绩效考评,考核成效纳入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内容,制定7个方面95项核心指标的指标管控体系,推动实行清单式管理、台账式管控,考核结果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评定。坚持考核重心下沉,以各乡镇5年来均数为标准,组织政法部门对各乡镇五年来的刑事发案、电信诈骗发案、非正常死亡、道路交通事故、信访、万人成讼率等情况开展精准分析,针对刑事发案排名全市前20名、电信诈骗居高不下、禁毒三年大扫除工作不力、信访维稳脱管失控和发生命案的乡镇,采取提示、约谈、挂牌等方式追责问责。
  按照“2020打基础、2021年见成效、2022年成功创建”目标,精准制定工作时间表,设定“坚持一个指导、突出两个引领、强化三网建设、创新四种模式、推进五治融合”工作路径图,要求全力抓好“固本、强基、增智、清源、细胞、筑桥”六项补短板工程。
  为了加深所涉及单位和人员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和实训基地资源优势,按照“五有四必三纳入”工作方法,联合市县两级党校和10个新建实训基地开展市域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理论培训。仅2020年全市就完成培训6.75万人次。
  这套组合拳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铜仁市共打造示范样板256个,召开市级观摩现场会2次、县级现场观摩会10次。2020年,针对试点建设工作不力,全市共发出工作提示函66份、约谈党员领导干部48人,37个乡镇挂牌整治,对3个乡镇实施“一票否决”。
   突出问题导向推进治理布局现代化
  铜仁市立足自身实际,突出问题导向,从强化源头治理、精准分析、风险防控等三方面入手,着力推进治理布局现代化。
  强化诉源治理。积极整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资源,推动建立完善司法、行政、人民矛盾纠纷“三调联动”机制,聚焦邻里纠纷、征地拆迁、欠薪欠资、涉法涉诉、企业改制、劳资等纠纷,依托“1+6+N”多元化解纷实战平台阵地,积极开展诉前调解。2020年,案件增幅从2019年22.02%下降到7.3%,低于全省法院10.82%的平均值,源头创稳能力增强。
  强化精准分析。利用好“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机制进行精准感知。将党小组建在网格上、联户上,深入推进“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基层治理铁三角机制,引导网格、联户单元内6万余名党员主动承担“政治引航员、邻里守望者、社区啄木鸟”等重要角色,借助群众基础深、接触范围广等优势精准感知基层各类风险,不断增强源头创稳能力和基层党组织统筹力。截至目前,共排查发现风险隐患5000多个,基层依法自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落实好“一分析三报告”机制精准制导。积极采取“1+N”问题信息收集模式,对辖区内的警情、案情、舆情、社情分析报同级党委政府、政法综治部门和上级公安机关。2020以来,全市共分析研判3506次,发出“一分析三报告”1940期次,提示问题3881个,解决问题3517个。此外,组织好“警务两会”机制。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社会治理机制,按照“1+1+1+N”运行模式,坚持每月召开1至2次“警民议事会”、每月召开一次“警务联席会”。截至目前,铜仁市累计召开“警务两会”4万余场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6000余件,全市刑事案件、“两抢一盗”、可防性案件较前4年平均发案数分别下降10.81%、48.39%、52.07%。
  强化风险防范。铜仁市始终把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放在突出位置,探索创新出“六防六化”工作方法(即:防守如城、化危为机,防患未然、化隐为显,防微杜渐、化整为零,以防万一、化繁为简,以防不测、化难为易,严防勇战、化险为夷)。建强未警预动阵地,在全省率先成立重大风险防控中心,使之成为全市摸排核查风险隐患、收集报送相关信息、分析研判问题线索、化解稳控矛盾风险专门机构,并有序推进全市10个区县重大风险防控机构的全覆盖。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情报信息联络员机制,畅通“两代表一委员”、群团组织、新闻工作者等意见建议的直报渠道,推动端口前移、触角前伸。
  此外,积极依托平安警务云、联席会议等平台,扎实开展风险评估、定期调度、专题研判、及时预警、联动处置,为“和谐稳市”工程实施提供坚强保障。2020年以来,全市推动风险问题化解稳控100余件。
  突出创新为要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铜仁市坚持以网格化为治理基础,着力建强基层最小治理单元“十联户”,强化组织“中网”、治理“地网”、数据“天网”三网建设,全力搭建治理大动脉、畅通治理微循环、建强治理清道夫、强壮治理神经元,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坚持立柱夯基,建强组织“中网”。结合机构改革推动市县乡三级平安办和综治中心机构建设全覆盖,建立市级“一办一中心”1个、县级10个、乡级181个、村级综治中心2925个,明确人员编制360人,建成率为98.97%。建立29个专项组联络员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召开联席会议116次、集中研判解决实际困难500余个,发函提醒工作滞后成员单位30余次。同时以“做实乡村、做优县级、健全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切入点,全面加强农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群防群治队伍、农村法律明白人队伍建设,配备专兼职人民调解委员14889名。依托这张纵横贯通的组织网,铜仁实现了市域社会治理指令直达“零延误”、工作感知“零延时”、问题发现“零延迟”。
  坚持网格融合,织细治理“地网”。强一网、推进多网融合。为解决政出多门的问题,积极整合公安、创卫、城市执法等300多个网格人员力量和事项,2020年以来全市优化调整网格3070个、划分网格1.4万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78万名,实现全市行业领域“一张网”治理。赋三权、做实十联户机制。坚持以楼栋、街区、自然村寨为单位,将分散居民按10至20户左右组建十联户组织,将社团组织、商会组织、兴趣爱好组织等纳入十联户管理。同时积极探索联户长“赋三权(审核权、参与权、建议权)、突三励(政治激励、精神鼓励、物质奖励)”释权赋能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共组建“十联户”7万多个,解决问题9万余件,通过联户长签字审核部分事项5万多件。
  坚持科技赋能,织密数据“天网”。铜仁市坚持“大数据+”模式,深度整合“雪亮”“天网”及社会视频监控资源5万余路,推动铜仁平安警务云与实体经济、乡村振兴、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多领域深度融合,汇集政法业务、政府部门、社会事业、互联网数据1215.36亿条,利用视频云平台辅助侦破刑事发案2100件,平台共享发布应急、反诈、灾害等各类预警信息600万余条次、消除安全隐患2300余个。此外,铜仁市协调动员电信、联通、移动三家通讯企业,着手建设25万个“智慧铜仁·平安守望”小视频,目前已安装12万个,预计今年底农村覆盖率达到80%以上。针对留守老人照顾难、留守儿童监管难问题,通过智能预警功能向综治总后台、监护人手机终端适时推送预警信息,有效解决困扰农村地区“两留守”社会问题。
  推进三治融合,提升基层治理驱动力。积极发挥自治强基、法治护航、德治教化作用,推动构建“三治融合”驱动社会治理新模式。强化政治功能、充分引导自治。创新基层自治实践,探索出万山“两委+”模式、石阡“六共”机制、江口“组委会”等一批典型经验,推动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治理良好局面。强化建章立制、规范推进法治。制定出台《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不断丰富市域社会治理法规体系。扎实推进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累计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2.13万名,带动5万余名群众争做“法律明白人”,实现每村3至5名农村“法律明白人”,基层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化解矛盾能力明显提升。强化教育引导、潜移默化德治。依托社会、职业、家庭、个人“四德”建设,全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全市创建“流动妇女平安之家”95个、基层维权岗266个、市级平安家庭示范户605户、“平安社区”218个、“平安家庭”创建参与率达90%以上。
  此外还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力量,提升基层治理助推力。通过“1+1+N+X”市域社会治理群团组织参与机制,制定责任清单聚力量,推动群团组织与政法单位在市域社会治理“大舞台”上力量联合、工作联动。一年来,各级群团组织助力政法机关实现刑事立案环比下降10.13%,受理治安案件环比下降8.5%,“八类案件”环比下降26.19%,信访总量环比下降56.11%。
  突出区域特色推进治理方式现代化
  铜仁市精准把握社会治理痛点难点,紧盯移民安置点、命案防控、婚恋纠纷等重点版块,着力推进治理方式现代化。
  铜仁市共有14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做好安置点的社会治理工作,该市启动“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搭五桥、建五家”,在安置点推动构建以党建为引领、以工青妇为主体、公检法司政法五家部门为支撑、社会企业组织及其他群团联动的“1+3+5+N”协同共建共治机制,让安置点的“新市民”居定心安。一年来,全市新建党组织101个、组建工青妇各类组织525个,服务群众30多万人次;开展安置点劳动技能培训7.19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34.35万个,促进就业13.42万人;建立矛盾纠纷调解组织153个554人,排查化解矛盾纠纷791件,建设平安智能小区20个。
  构建“354”机制,命案防控“定乱止祸”。铜仁市坚持高位推动,成立命案防控专项组,探索推行命案防控“八条措施”,制定“婚恋家庭纠纷衔接管理工作制度”、细化“十个紧盯”任务措施等,确保组织体系全建立、协调机制全完善、保障力量全到位。此外,依托“警务两会”“一分析三报告”机制,定期对辖区矛盾纠纷进行综合分析,确保精准掌控辖区命案防控形势。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对现发命案乡镇进行精准挂牌整治,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发展。聚焦“五个重点”、强化排查除隐患。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社会治理机制,紧盯法定假日、深夜等4个命案高发重点时段,围绕婚恋家庭等6类易“民转刑”重点矛盾,精神障碍患者、农村大龄单身青年等10类重点人群,偏远农村、城乡结合部等5个重点部位,管制刀具、枪支、剧毒农药等重要物资开展命案隐患排查防控,全力补齐源头防控短板,确保风险发现得早、稳控得住、化解得了。强化“四项措施”、打防结合促平安。注重源头治理,通过开展“七进”活动,开展普法宣传和命案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累计150万人次接受教育;持续加强群防群治建设,用好“十联户”单元优势,充分发动群众、群团、群体等力量开展共建共治。注重系统治理,深度融合“天网”“雪亮”及社会视频资源,加强街面巡逻防控、科学布警,切实提升街面见警率、管事率。注重依法治理,持续开展反恐防暴、扫黑除恶,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和突出违法犯罪,形成强烈震慑,最大限度减少“刑转命”案件。
  用好“1+1+3+N”机制,婚恋纠纷“定分止争”。针对家庭婚恋纠纷排查难点、易发命案痛点、化解堵点,探索推行以综治中心为阵地、妇联为先锋,以民政、公安、法院为补充、其他力量协同的“1+1+3+N”婚恋纠纷预防化解机制,通过妇联协同网格员、联户长入户走访调查形成线索报告单推送到综治中心,综治中心根据婚恋纠纷复杂情况、矛盾等级、所处阶段统筹分流至妇联、公安、民政、法院等合力调解化解,分阶段形成调解单、稳控化解单、入户家访单、法律服务单、心理疏导服务单、家庭暴力案件情况报告单,并建立“民转刑”台账表后续跟踪服务,从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全过程、全要素预防化解婚恋家庭纠纷激化,全力维护家庭幸福和睦。2020年以来,依托该机制积极化解婚恋家庭纠纷取得明显成效,婚姻矛盾纠纷引发命案同比下降22.22%,“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发生率大幅降低。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