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法治毕节”创建凸显“六大提升”
毕节市公安机关召开“警务两会”现场推进会,与会人员参观大方县奢香古镇警务室。

召开警民议事会,知民情解民忧。

■记者 黄祖祥
  2015年11月,贵州省委召开“法治毕节”创建工作动员会,正式以毕节市作为“法治贵州”创建的首个试点城市。“法治毕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毕节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实施“六大工程”为抓手,从影响民生福祉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入手,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民生保障,普法宣教,矛盾化解等方面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大胆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路径。五年多的励精图治,取得了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升、司法透明度公信力明显提升、干群法治意识明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依法监督效能明显提升的“六大提升”,社会治安由乱到治,法治环境极大改善。
  在“法治毕节”创建中,一些探索创新成果蜚声全国。其中如:金沙县政务服务集成套餐,获中央领导肯定;织金县法院E调解、七星关区检察院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纳雍县“七人议事”等经验做法,被最高人民法院等通报表扬,在全国推广;毕节市公安局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黔西县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法治先进县”。呈现出一派蓬勃活力。
  A
  “办这事儿以前要用两天时间,现在我只花了20多分钟,就全部办好了。”在金沙县政务服务大厅办理城乡医保报销的龙先生说。
  按照城乡医保报销政策,合医报销后剩余自费部分超过4000元的,可在人寿保险公司按比例再报销一部分费用。在金沙县,城乡医保“集成套餐”服务开通前,服务对象在合医窗口报销后的,符合报销条件的服务对象,还需到人寿保险公司二次报销,重复提交材料,全部办结需要2个工作日。
  为解决群众医疗报销“多头跑”问题,金沙县推出了城乡医保“集成套餐”服务,将保险公司业务纳入县政务服务大厅办理,老百姓在合医窗口统一提交资料,20分钟即可办结,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2017年12月以来,金沙县政务服务中心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政务“集成套餐”服务模式,陆续打造了30类“集成套餐服务”,共计为服务对象压缩办事时限871个工作日、简化办事流程57个、减少申请材料104份、缩短办事路程44公里以上。
  金沙县的实践,是毕节市依法规范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的一个缩影。
  为确保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毕节率先在全省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制定、评估、责任追究制度,出台《毕节市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办法》《毕节市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办法》《毕节市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加强重大行政决策活动的监督,防止和纠正决策失误。2016年以来,市级政府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法律论证382件,意见采用率100%,全市未发生因决策失误引发群体性事件。探索建立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制度,近三年来完成规范性文件草案审核225件次,审核率、备案率、及时率为100%。出具合法性审核意见150余条,起草单位采纳率100%。
  同时,毕节市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执法水平,畅通行政复议渠道,依法化解行政争议,管好管住具体行政行为。在全省率先推行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梳理行政权力管辖事项、运行流程,并向社会公布,划定行政权力边界,行政权力事项从5953项减少到3619项,减幅39.2%。“多证合一”存量户推行比例全省第一,明令市级以下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按照“减证便民”要求,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手段,深化“放管服”改革,市直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平均审批时限从25.4个工作日压减到7.5个工作日,各县(区)政府部门行政审批办理时限减少50%以上。
  B
  实施公正司法天平工程透明度公信力明显提升
  “法治毕节”创建以来,毕节市坚持和保障司法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切实维护司法权威和提高司法公信力。
  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毕节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意见》等3个文件,推进政法机关加强政治建设、规范依法办案、强化权力监督,防止干预过问司法办案。
  毕节市法检两院率先在全省完成市级财物统管工作,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公检法三机关聘用辅助人员全部实现财政经费保障。五年来,毕节市从未发生“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将法官检察官调离、辞退或免职、降级等情形。法检两院择优晋升高级法官80名、检察官96名,法官检察官责任意识和尊荣感明显增强。
  在司法职权优化配置方面,毕节法检两院顺利完成法官检察官入额管理改革,共遴选员额制法官408名、员额制检察官203名。坚持入额必须办案,近五年入额院庭长办案数均占案件总数的60%以上。毕节市法院制定32项审判监督管理规定,依托信息化对办案流程节点全程监督,坚决做到“放权不放任,监督不缺位”,2020年法官人均结案268件,比2015年提升了2.57倍。全市检察院细化检察官职权223项,建立检察官、检辅人员司法档案,构建“全程留痕、终身负责”的司法监督制约体系,员额制检察官人均月办案量同比改革前上升11.25%;审查起诉期限20.32天,同比缩短4.37天。全市法院2020年收结案涨幅居全省法院第2位,受理各类案件和结案同比2015年分别上升166%和174%。市检察院侦监、公诉、民行等核心业务连续六年保持全省前列甚至勇夺第一,全市检察工作连续五年在全省综合考评中位列各市州第一名。
  为推进严格客观公正司法,全市公安机关按照每100件案件配备1名专门审核人员,严把程序关、事实关、证据关。全市检察机关发挥审前过滤作用,规范退回补充侦查,完善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功能,强化起诉前对案件证据、程序的审查把关。全市审判机关落实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和法庭调查“三项规程”,推动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扎实推进庭审实质化。通过努力,全市检察院查办案件全部实现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全市法院实现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和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全覆盖,毕节市公安局办案质量考评情况纳入了目标绩效管理。
  C
  实施全民守法宣教工程干群法治意识明显提升
  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响水乡青山村,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行政村,辖12个村民组844户2650人,彝族、仡佬族、蒙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70.6%。
  近年来,作为“法治毕节”创建工作中重点打造的示范村,青山村获得了“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同时成为了国家级3A景点,被列为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工作中,青山村巧妙地将法治元素与民俗风情相互融合。在建好的法治路上,一幅幅展板中摘录了法治典故、名人名言、法律摘要和法治故事,让群众和游客“路过一次学习一回”。在该村法治停车场,一幅幅精心制作的交通安全宣传展板引人注目,“驾车遵守安全法,穿插行驶易闯祸”;“若要亲人勿牵挂,酒后不要把车驾”……展板宣传中的交警提示、专家评论、群众心声、典型案列、法律法规、安全小知识等,以图文并茂、群众乐见的形式进行交通安全宣传传播,引导村民们树立文明交通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以前青山村是有名的‘乱子窝’。上访的村民多,邻里之间的矛盾多。近3年来全村村民的法治意识大幅增强,没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现在的改观,就是得益于法治创建。”青山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思雪说。
  青山村的成效,是毕节市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和法治宣传,着力营造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浓厚氛围的一个真实写照。
  “法治毕节”创建以来,毕节市建立健全机制聚集普法合力、聚焦关键重点推进普法宣传、紧盯问题导向抓实法治教育、创新载体平台推进法治宣传,全市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大幅提升,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D
  实施法治惠民服务工程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抓到小偷,追回了我家被盗的8万块钱。”提及自己被入室盗窃一事,家住织金县城的一位受害人这样感慨。
  接到报案后,办案团队面对线索奇少的困境,迅速通过“情、指、勤”中心调动织金公安局多警种第一时间开展立体化的案件侦破工作。一时间,多警种的办案民警奔赴一线的同时,一大批数据在跑……不久,入室盗窃的犯罪嫌疑人落网,账款追回。
  在七星关区,提起“七星关公安在你身边”,当地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七星关公安在你身边”是七星关公安分局打造的“特巡警升级版”,涵盖所队协作、队队协作、辖区分割、区块对接、屯警街面、巡处一体等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特巡警大队街面巡逻防控、巡处一体等工作提升城区街面见警率,一方面及时服务群众,另一方面实现压发案、降发案与接处警质效双提升,进一步实现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提升。
  这些事例,是“法治毕节”创建以来,毕节市着力创新治理体制机制,在“打、防、管、控、建”等方面一体化推进,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的真实写照。
  2015年至2019年,毕节全市刑事发案率、“八类案件”发案率、伤害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街面“两抢”案件降至0起。
  好成绩的背后,是毕节市创新警情研判、进攻性盘查、专班打击、所队协作、双逢双查、警务两会、案后研判、风险评估、重点整治等“九大警务机制”,提升依法打击犯罪效能的结果。其中,毕节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排名全省第四,进一步净化了政治生态和法治环境。严打、严控、严惩、严治毒品突出问题也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毕节市狠抓源头治理,着力解决突出留守儿童、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管控、“问题未成年人”帮教问题,聚焦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了社会面警务联控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公共安全防控网等“七张网”,有力支撑了维护安全稳定工作。此外,毕节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委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强化防为上、防为主。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其中,创新“警务两会+十户联防”机制,搭建警务联席会、警民议事会联系服务群众桥梁,以十户左右为单元设立联防长,发挥联防长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构建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全市共选举联防长1.5万余人,召开一定规模的“警务两会”4747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6万余件,有效预防了“民转刑”“刑转命”案件,预警阻止电信网络诈骗5万余人(次)。
  E
  实施生态文明法治工程绿色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现在来我们村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了!”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村民王山鲜说。
  新仁乡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化屋村建立了“党小组联片,党员联户”以及村民“十户联管”等工作体系,全力做好大美乌江的生态保护。
  工作中,由该乡综治办牵头,组织派出所民警、十大员以及全村党员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寨老族老,划片分段管理,还组成义务巡逻宣传队,发现各类污染等不良现象,立即进行排查处理、整改落实。对河面上的旅游船只,进行规范管理,兼顾江面巡逻职责。充分利用天网工程,将数据终端统一接入监控室,监控范围覆盖全村,实现“鼠标巡河”和治安巡逻,形成了人巡、物巡、技巡为一体的乌江源百里画廊生态环境保护网。
  好生态迎来好发展。目前,化屋村建成露营基地1个、旅游民宿6栋、扶贫车间36间,生态乌鸡散养基地1个、种植经果林约1400亩等,农户收入“节节高”。
  黔西市化屋村吃上“生态旅游饭”,是毕节市实施生态文明法治工程,绿色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的一个例证。
  毕节市坚持以建立完善符合地方特色的生态法规体系为目标,推进生态保护立法,完成《毕节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8部,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在加强地方立法的同时,毕节严格生态执法,全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持续深化“六个一律”环保“利剑”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持续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涉林木案件。加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等。建立《毕节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案件办理规定(试行)》,将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纳入民事公益诉讼。2016年以来,对破坏生态环境领域犯罪案件监督立案168件。
  同时,实行最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持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植被恢复等重点工程,全方位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完善生态文明问责考核机制,全市共有302名干部因生态环境问题被问责。
  F
  实施法治监督检查工程依法监督效能明显提升
  毕节市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着力完善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等机制,构建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体系。
  党内监督不断完善。毕节市纪委监委创新推进“两个责任面对面”机制和“六维”监督机制,构建问题线索“双清零”机制,分办一批问题线索。积极推行干部“扫码评价”,实现作风监督“零距离”。纪检监督创新的行风扫码评议做法被《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推广。
  人大政协监督不断加强。毕节市人大常委会2016年以来共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56个,代表对专项工作报告满意度达96%以上,先后对脱贫攻坚、食品安全等重点工作进行专项评议和开展执法检查,充分发挥了人大监督作用。市政协多次召开全委会、常委会,对事关试验区改革发展的重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对公正司法天平工程、全市公益性诉讼等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46篇,为推动相关工作提出了实质性的建议意见。
  司法监督不断深化。毕节市检察机关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着力监督纠正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该项工作排名位列全省第一。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FZSHB.CN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