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格员入户开展政策宣传
网格员现场调解矛盾纠纷
遵义市综治中心揭牌仪式现场
召开群众会 ■记者龙立琼
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遵义市上下围绕“把遵义建成全国最平安城市前列”的工作目标,以做实省委平安办提出的“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为抓手,全力推进各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和“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治理“铁三角”模式,着力从提升各类风险隐患预测预警预防能力的层面,全力破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发现不了、化解不掉、控制不住的难题。
6月28日,遵义市综治中心揭牌成立,这标志着遵义市综治中心以及全市15个县(市、区)、253个乡镇(街道)、2083个村(社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实现全覆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切实在遵义落地。
据了解,遵义市综治中心将在遵义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下,以“多中心合一、一体化服务”的建设理念,以“社会治安适时监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风险隐患评估预警”等工作为重点,全面统筹社会治理资源,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优势互补的工作合力。围绕“村级日研判、镇级周会商、县级月调度、市级季通报”工作机制,采取“抓县促镇”“抓镇促村”的办法,完善联动考评机制,初步形成了层级清晰、纵向贯通、横向协同、运行高效的社会治理指挥调度体系,为推进全市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遵义提供服务和保障。
党建引领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
“不管是推广‘寨管家’还是‘十联户’工作,党小组发挥了组织领导作用,8名党员均带头冲在前头,分别担任了网格员和联户长。我所在联户为了加强联系,建立了微信群,有事情在群里面说一声大家都晓得了。作为‘联户长’,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大家联系起来联防联治、互帮互助、共同发展。”作为群众推选出来的联户长,湄潭县湄江街道东南居鱼塘村民组鱼塘村寨的李明很清楚自己的职责,更明白作为一名党员在基层一线的担当。
李明仅是众多在一线服务群众党员中的一个。遵义市按照“有党员干部参与民意联排、有警务力量保障重点联管、有集中场所推进矛盾联调、有共治平台开展隐患联防、有应急广播进行法规联宣、有村规民约规范邻里联动、有志愿力量实施困难联帮、有产业规划带动项目联建、有激励机制驱动环境联治、有红色资源引领文明联树”的“十有十联”标准,全面推行“1(村居支部书记或主任)+2(社区民警和警务助理)+N(网格长和网格员)+N(联户长)”运行模式,依托综治中心等固定平台和“警民议事会”“警务联席会”等移动平台,着力畅通群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不断健全“村(社区)党支部领导基层治理,网格党小组主导网格治理,乡镇(街道)干部、“三官三师”、驻地单位常态化下沉网格参与社会治理”等机制,着力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社会各方协同作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党的领导覆盖网格化治理各方面,推动形成基层党建与平安建设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
截至目前,遵义市划分的24441个基层网格中,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8073个,划分“十联户”单元124965个、选配联户长124965名。2020年以来,遵义市有15.6万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登记报到,服务群众20余万人次,排查调处矛盾纠纷8.6万余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14万余条;收集对政法工作意见建议1864条。在厚植群众基础中促进了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六化社区”探索城区社会治理新路径
乡村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两大板块之一,另一板块则是城区。针对城区,遵义按照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和中央政法委《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试行)》精神,以“六化社区·幸福城市”创建为载体,着力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区社会治理新格局。
推进组织体系化,“单兵突破”转向“整体推进”。推行“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化党组织”管理模式,将党组织触角向楼宇、商圈、市场、园区一线延伸,切实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在红花岗区、汇川区、新蒲新区、播州区4个主城区和仁怀市、赤水市等地开展“整街推进、整区(市)提升”示范创建,实施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程。遵义市274个社区党组织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推进阵地功能化,“小小阵地”满足“多元需求”。以“办公阵地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原则,增强社区办公阵地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
推进管理网格化,“一网到底”促成“多网合一”。建立社区网格党组织652个。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覆盖到治理网格,统筹党的建设、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等,实现基层组织体系与治理体系多网融合,推动需求在网格发现、服务在网格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实现小事不出网格。
推进手段智能化,“数据跑腿”增加“群众参与”。建立集基层党建、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为一体的“六化社区·幸福城市”大数据库,在115个社区和4个城区开展“智慧党建”“红城微+”推广应用,通过“面对面”与“键对键”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手段。
推进治理联动化,“上下联动”促进“条块结合”。打破行政隶属壁垒,破除各自为政障碍,推进基层治理从相互分离走向相融共生。建立市、县、街道、社区四级城区基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从机制上推动城区社会治理和基层党组织互联互动。今年以来,市、县两级已召开联席会议30次,解决了一大批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新老问题。
推进服务便民化,“辛苦指数”换取“幸福指数”。推行“一站式”服务和“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优化服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型、老旧型、新建型、商圈型、工矿型5种类型社区,有针对性强化社区服务。目前,遵义市已创建95个市、县级城市社区党建示范点。探索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提档升级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实体化运行,推动部门服务下沉,梳理公共服务清单,推行限时办结、首问负责等制度,促进居民服务“一站式办理”“一键式办理”。
“联户长”凝聚群众力量提高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罗太恒是习水县回龙镇洞湾村兴龙组联户长。今年3月7日,他在自家田地里劳作时,接到电话称组内两名群众因土地界址不清吵了起来,于是罗太恒立马放下锄头,赶到现场处置。经过他的极力劝说,当事双方最终“熄火”,愿意坐下来好好谈。旁边群众说,这事要没有罗太恒的及时赶到,操起家伙干一仗都是有可能的。
罗太恒在乡亲们眼中是个出了名的老好人,这个老好人会主动组织群众清扫公路,维护村内环境的整洁干净;带头对东风干渠进行清淤,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一件件善举让罗太恒在洞湾村兴龙组颇有威望,正因为此,他收获了村民们的信任,成了村里调解纠纷的能手,村民们有什么矛盾纠纷都愿意找他帮忙调解。
实际上,老罗除了调解矛盾纠纷,按照习水县“五到组”乡村治理工作机制,他还要负责开展法治宣传、收集信息等。
“五到组”工作机制是习水县紧紧围绕“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核心,大胆探索创新出来的一条符合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之路。“五到组”即以政治强引领,组织健全到组;以法治作保障,法治宣传到组;以德治润新风,文明树立到组;以自治增活力,批评表扬到组;以智治为支撑,信息收集到组。其中,在开展法治宣传“进村到组入户”活动时,大力开展矛盾纠纷诉源调处工作,将矛盾风险、重点人群、安全隐患分类分级评定为“红、黄、蓝”三色,明确红色由县级综治中心协助调度镇级化解稳控、黄色纠纷由镇级调度村级化解稳控、蓝色纠纷由村级化解稳控,形成了三色三级化解稳控机制。在批评表扬到组中,定期开展“红黑榜”评定,采取红榜表扬、黑榜批评的方式,激发群众荣誉感和内生动力,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在遵义市,像习水县这样积极探索符合乡村治理之路且成效明显的还有湄潭县的“寨管家”、道真自治县的“自管委”经验,这些做法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构建起“村(居)+村(居)民小组+联户长+群众”四级基层社会治理体系。